1938年9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政治委员萧华率旅机关一部到达冀鲁边区的山东乐陵,整编当地抗日武装及先期到达的八路军部队一部,成立了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简称“挺纵”),萧华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下辖第五支队、第六支队及津浦支队。
1939年1月,“挺纵”第五支队奉命由乐陵转战至陵县,连续重创日伪军。当时,陵县县境内有两支较大的武装,一是西部的于志良部土匪(于被日伪任命为伪鲁北保安第九旅旅长兼陵县伪县长),二是东部的“十八团”。“十八团”原为18个村子的“联庄会”,以护村为宗旨。抗战开始后,这个团在共产党的影响和感召下,较为开明进步。共产党也曾先后派人在十八团所辖各村建立了党支部,成立了农会和抗日群众团体。
1939年3月8日,于志良部勾结日军,在“十八团”范围仓上村一带残害民众。“挺纵”第五支队闻讯后,应该团及民众的请求,连夜驰援仓上村,一举击溃该部。
几天后,不甘心失败的于志良勾结驻德县地区的日军,对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企图消灭该地区的抗日武装。“挺纵”第五支队采取避实击虚的战法,主动由乐陵等地撤出,深入日伪军占领区,进行反“扫荡”作战。于志良以为有机可乘,在日军炮火支援下,再次率所部向陵县东部的“十八团”发起进攻,企图消灭该团,全面控制陵县。
11日,第五支队支队长曾国华率两个营的兵力由乐陵向陵县城奔袭,途中遇见“十八团”前来求援的人员。为了保护这支保境安民的自卫武装,发动群众团结抗日,曾国华率部连夜向“十八团”驻地陵县城东的前苍、后苍一带疾进,将正在烧杀抢掠的日伪军包围并立即发起猛烈攻击,“十八团”积极助战。第五支队仅一小时就结束了战斗,日伪军大部被歼,余部逃散。
此次战斗,八路军共毙伤日军50余人、伪军1000余人,俘伪军旅长于志良以下200余人,缴获迫击炮1门、机枪10余挺、步枪700余支。战后,根据乡亲们的意愿,八路军收编了“十八团”,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地方武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