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华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湖南省委会副主委,湖南省肿瘤医院院长,湖南省急救中心主任,湖南省临床介入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条纹衬衫搭配一条宽松牛仔裤,一身20世纪八九十年代港星潮男装扮,气质儒雅且带有文艺范——1998年老照片上向华的这一形象,恐怕很难与头戴铅帽、身穿20多斤重铅衣、脖子套铅圈奋战在手术室的介入医学专家向华画上等号。也正是由于长期在X射线下工作,如今向华的手一接触射线就发麻、发烫,全身多处皮肤有出血点。
“吃得苦,耐得烦,不怕死,霸得蛮”,这四句谐语曾是曾国藩对湘军的生动总结,从深厚的湖湘文化土壤中走来,这一特点也深深刻入了“介入湘军”带头人向华的性格中。
勇于突破 敢为人先
向华出身于湘西的大山中,1989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张家界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工作。
那一时期,介入医学在我国刚刚兴起。通俗来说,介入医学主要体现在“介入”二字,临床工作人员在影像学的帮助下将各种各样的导管送到人体内指定目标位置,从而实现取样、扩张和送药等多种操作,达到诊断或治愈疾病的目的。如今,介入治疗已成为和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并列的第三大临床治疗手段。
1991年,张家界凭借绝版的自然风光吸引国内从事介入的专家来此举办学术研讨会,向华作为会议服务者参与其中。也正是这次会议让向华燃起了对介入医疗的学习兴趣,他热情、好学的性格迅速获得多位专家的赏识,纷纷邀请他去所在医院学习,这也打开了向华通往介入医学的大门。
同年,从未出过省的向华决定前往山西省人民医院学习介入技术。在那个没有手机、没有导航的年代,向华凭借着一股闯劲,独自背上行囊踏上求学之路,从张家界乘车到湖北襄阳,再坐绿皮火车到河南洛阳,从洛阳乘坐客车到河南郑州,再乘坐火车到达山西太原,前后整整用了三天时间,上演了一幕幕现实版的“人在囧途”。
路上的坎坷并没有浇灭向华探索介入技术的热情,进修半年后,他回到张家界市人民医院,向医院申请正式开展介入治疗工作,并且一边工作,一边自掏腰包前往武汉、北京、上海等地进修介入技术。凭借过硬的技术和疗效,向华获得越来越多患者的认可,在湖南介入医学领域名声在外。
2003年,向华被人才引进到湖南省人民医院放射科微创介入中心工作,而当时的介入学科仍然鲜为人知,医院科室仅开展少量的心血管介入诊疗,学科建设任重道远。这一现状,也让向华暗下决心,“一定要将介入学科做深、做好!”
没有基础设备,向华便从口腔科、眼科借了3张病床,多次打报告申请必备仪器。没有病人,他便和科室另一名同事分头行动,前往湖南的市县医院寻找病人,宣传介入技术优势。
湘西是向华的主要走访片区,这里“山连着山外山,山叠着十万山”,道路崎岖且不好通行。为了省钱,向华买公共汽车票、坐四轮摩托,并且经常请同学骑摩托车载自己一个县接着一个县,一个医院接着一个医院地宣传,一连两个月都在路上。“现在想起来,那段经历确实不容易,但那时我们一心想把科室建好,掏心掏肺地告诉患者这项技术的好处,凭着一股劲全身心地向前冲。”
在向华及团队的努力下,医院介入科的发展初具成效,半年的手术量超过该中心前6年手术量之和。2005年,向华向院长立下“做不好我就回老家”的军令状,介入科拥有了来之不易的病房。此后,他带领团队组织科普巡讲、学术讲座等,扩大了介入科的知名度,慕名而来的患者数量与日俱增。
从2003年3名医生起家到152人的医护团队,从当时仅能治疗数种疾病,到现在无论血管性疾病,还是肝癌、肺癌、胆管癌、胰腺癌等各种中晚期肿瘤,技术水平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已达国际水平,填补了多项空白,并在湖南省“孵化”了一支上千人的专业队伍。向华用20年时间,凭着对介入的热爱与执着,将一个学科从一颗种子培育成了一个响亮的品牌——“介入湘军”。
与此同时,成立中国静脉介入联盟,策划静脉介入大会……随着学科的发展,对介入满怀激情的向华还开拓了一个颠覆性的成就——在国内首创出血中心。
仁心仁术 惠济苍生
修医德、行仁术,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是向华的毕生追求,多年来他也时刻谨记把患者放在心上。
1998年,向华正式成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担任张家界市民盟支部主委。如何用新身份履职尽责,为患者谋福利?不久后,向华观察发现,医院门诊取药窗口很多,但是每次只开一个窗口,患者需要排大长队取药,以至于时常有人在此发生争吵。
基于患者的意见,向华专门针对该情况撰写了一条社情民意信息,并提交给医院领导。令他没想到的是,医院十分重视这条社情民意信息,第二天就对门诊值班人员作出调整,把取药窗口增至三个。
这件事也让向华意识到,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把患者的事放在心上。日常工作时常笑眯眯的向华,让患者们倍感亲切。成为政协委员后,向华一有机会便会主动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所思所想。患者反映的问题,他也会结合自己的思考提出建议。不少建议被转化为社情民意信息和提案,并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采纳落实。
如今已是湖南省肿瘤医院院长的向华,办公室墙上仍然悬挂着12年前新疆克拉玛依油田退休职工老蔡书写的书法作品——“和谐”。2004年,老蔡患上肝癌,肿瘤有5厘米大且长在肝门,他跑遍全国多家医院都被告知已无手术机会,绝望之下的老蔡来到湖南找到向华进行介入治疗。
而老蔡的肝癌治疗,恰恰是向华的“独门秘籍”。在肝癌介入治疗领域,向华于国内率先创造性提出“先围再灭”的治疗新理念,使肝癌介入治疗效果较传统技术两年存活率提高一倍。
之后的十余年间,老蔡切实感受到了向华以及科室工作人员的真诚与温暖,并与他们成为最亲切的朋友。2015年3月,是老蔡带瘤生存的第11个年头。老蔡最后病危时身体极其虚弱,不能上飞机,却执意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回到给他新生命的湖南省人民医院,握着他熟悉的医护人员的手平静地离开人世。
“老蔡的离世让我十分触动,这也让我认识到医患关系中最核心的是信任二字。”同时,向华也开始时常思考:“肿瘤患者承受着身体与心理的双重煎熬,要如何让其更有尊严、更有质量地延续生命?”结合多年临床实践,他在湖南省肿瘤医院探索提出的“三化三保”理念成为答案。
“三化三保”即推动治疗“微创化、内镜化、介入化”,确保治疗目的实现“保疗效、保器官、保舒适”。其目的,是提升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使其带着更多“尊严”去生活。
“谈‘三化’,我们主要讲技术;论‘三保’,我们侧重说人文。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让患者真真正正受益。”向华认为,舒适化的诊疗,须从院内开始,如精心护理、无痛诊疗,手术无痛评估等,更应“润物细无声”,延展至服务水平的提高、病房条件的改善等。
“基于规范的情况,我们常说‘以病人为中心’,不仅仅是将他身体受伤害的程度减小,更多的是引导其心理发生改变。以患者为中心,就是时刻把患者装进心里。无论现代医学如何发展,这都是我们身为医者不变的遵循。”向华说。
心怀至诚 大爱无疆
拥有众多职务的向华平时十分忙碌,“铁人”是向华同事们给他的标签,“上班处理各种事务,下班开会、给患者做手术”是他的工作常态,向华夫人也常“埋怨”他:“你每天晚上9点多回家吃晚饭,这非常不利于身体健康。”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向华仍然十分珍视政协委员的身份,“我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站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广阔舞台上,我的工作和生活中多了新视角,多了思考,更多了一份代表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沉甸甸的责任,这让我丝毫不敢懈怠。”
2012年,是向华进入政协组织的第一年,这让他既兴奋又紧张,把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熟悉政协履职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履职本领,成为他日常的学习课题。
成为湖南省政协常委的十年时间里,向华把这份责任与坚守化作一次次调查研究、一场场议政协商、一件件委员提案,先后撰写了《促进优质公立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医院》《把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作为精准脱贫工作的重中之重》等建议,其中《关于公立医院实施机构编制备案制的建议的提案》在政协全会上得到时任湖南省委主要领导的肯定,“公立医院编制备案制”这一工作,因此迅速在湖南率先启动试点。
此外,从2016年起,基层急救体系建设成为向华的重点关注,连续多年提出建议,“建议将每年1月11日定为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日”“建议大力提升社会急诊急救意识与能力,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急救水平”“建议现场救护立法”……2023年是向华成为全国政协委员的第一年,他将思考带上了更大的舞台。在全国两会期间,他提出,关注“一快一慢”,提升基层急救与康复医疗服务能力的建议。
去年5月,向华站在湖南某县医院大门口,以远程方式参加全国政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远程协商会时大声呼吁:“目前,基层的情况与老百姓的需求,以及实现‘常见病多发病在市县解决’的目标还有差距,建议出台激励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政策!”
是什么让向华如此有底气地提出建议?据向华介绍,多年来,他每年坚持去基层医疗机构二三十次,每年至少两个月时间都在出差。有时候忙完手术,他还要抓紧时间和当地了解情况的同志聊聊天。2023年,向华随全国政协调研组赴福建、安徽等地,考察了20家医疗机构。这些调研,都是他去年5月参加那次远程协商会的工作基础。
今年5月,向华还积极参与委员履职“服务为民”助残活动,走到残疾人朋友身边,了解他们在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并提出建议。
“你在一线看到一个问题,你就围着它,不停地调研,确保听得全面一点,才知道要给一线带来什么,把真实的声音带到建议里去,真正为老百姓做点事。”向华说。
回顾过去的工作与履职,向华说得质朴:“我父亲那一辈人对国家饱含深情与感恩,我受他的影响很大。如果没有时代的发展,我就没有读大学、走出大山的机会,干一行爱一行、把一行做好,做一个善良的人,是我最初的理想信念。成为政协委员后,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得对得起老百姓和国家的信任与嘱托。”
不久前,向华作出要让湖南省肿瘤医院“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的承诺,他的工作和履职仍然在高速路段行驶…… (刘孝谊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