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教育部公布2023年全国56个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名单,将教育作为“命根子”和“金名片”的北京市海淀区成功入选。
10月16日,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召开“深化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建设”专题协商会,走进了有六十余年历史的红英小学。学校数十余年的发展史,最真实地记录着海淀区义务教育升级迭代,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的历历往事——
2000年,面对社会狂卷的“择校风”,作为当时的薄弱校,红英小学被迫陷入“生源困境”。“当时学校仅有三百余人。面对没有学生的窘境,我们只能拿着小板凳、宣传单,下班后就到周边的各个社区去宣传学校。”红英小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陈淑兰坦言,那时的他们根本顾不得去想“高大上”的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标。
“只要有可能留住孩子的方法,我们都愿意尝试。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学校开设了学前班、英语实验班、计算机课程。为了解决学生上学路程远的问题,学校租车开设了两趟班车接送学生,老师们排好班,有的做司机、有的做班车管理员,每天天没亮就开着班车到周边村落的大街小巷接孩子们上学,放学再送孩子们回家……”陈淑兰说。
然而短短二十几年后,如今的红英小学不但走出了过去的泥藻之境,树立了“阳光教育”的育人理念,顽强地“存活”了下来,而且还明确了“为孩子一生打好底色”的教育使命,提炼出了“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每一个人都有着自我的独特性,是与众不同的”“尊重每一个人对于收获的渴望,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功”的红英小学“人人教育观”。
“学校过去的主要生源是附近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但这反而激励了我们要办一所老百姓身边的好学校。所以当时我就说红英一定要办成一所‘阳光学校’,我们一定要托举每个孩子,让每个生命都能得到绽放,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向阳而生。”陈淑兰动情地回忆并诉说着。
“这是我们的生存力课程体系——有面向一、二年级的‘一元钱城市生存’课程,面向三年级的‘陆地探险’自然生存课程……”红英小学党委书记卜国超一边热情地向大家展示着学校各式各样生动的育人活动,一边自豪地表示:“如今我们不但可以满足孩子们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期望,还建立了丰富多彩的育人体系。例如这些研学活动已经成为了孩子们每年最期待的实践活动。”
当与会者们走进红英小学的家校共育园地、美育成果展示区、心理教育长廊、科技育人成果展示区、项目制学生作品展示区等地,看到耳边一个个精彩的“红英故事”已然转化为一件件精美的来自孩子们亲手创作的作品时,委员们不禁感慨,“这是人们期待的教育的样子,在这里,孩子们不仅会生活,还能享受生活、创造生活。”
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学校。2023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特别强调,加快校际均衡发展。完善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管理办法及运行机制,促进校际间管理、教学、教研紧密融合,强化优质带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加快实现集团内、学区内校际优质均衡,为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基础。
“红英小学是海淀区集团化办学的一个缩影。建校六十余年来,红英小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以‘和谐发展’为中心原则,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海淀区教工委副书记史怀远在专题协商会上表示,经过诸多有力举措,如今,在海淀区还有很多学校如红英小学一样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近年来,海淀区义务教育优质发展水平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办学条件更加完善均等,资源配置也变得更加合理,集团校、优质校和特色校覆盖率达到100%。”
海淀区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许云在了解了红英小学发展史及海淀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具体情况后表示,过去海淀在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未来社会各方还应继续积极进取、主动作为,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贡献海淀力量。与此同时,海淀区政协也将进一步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为进一步推动海淀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添砖加瓦。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走向阳光、走向未来,与会教育者和委员们相信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整体提升教育质量,其意义就在每一位学生的精彩成长故事之中,其道路就在每一位实践者砥砺奋进的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