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华夏副刊

我见青山多妩媚

欧阳黔森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10月22日   第 12 版)

这风这雨,千万年的酸蚀和浸染,剥落出你的瘦骨嶙峋;这天这地,亿万年的隆起与沉陷,构筑了你的万峰成林。美丽,但极度贫困,这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

乌蒙磅礴是这一片神奇的土地最为言简意赅的表达,于我而言,对这样的言简意赅,最为感同身受。30岁以前,我是一名地质队员,徒步北盘江流域,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样的徒步,不啻为惊叹,而在这样的惊叹中,油然生出一种近乎于职业的本能——一看见山,就想翻越,就想登顶。于我而言,没有比一览众山小的心情,更能让人愉悦。这样的愉悦,似乎不可言传,美妙无比,只能自己感受。而这样的感受,从骨子里,又分明地让我想与人分享。于是,我成了一名作家。

我仍然乐此不疲地行走在北盘江流域。站在花江大峡谷之巅,我从未想到过在大峡谷上,可以修起这么一座叹为观止的桥梁。这座桥梁无疑震撼了我,这震撼来源于我第一次到桥脚下花江村小花江组时的感受。2006年为了拍摄电视剧《绝地逢生》,我来到这里,感觉小花江村民组就是石头堆砌的。向前看,是关岭县高耸入云的一排排大山,向后看,悬崖峭壁矗立在天上,给人一种泰山压顶的压迫感,仿佛那些巨大的山崖随时有可能倒下来,把这个小村寨碾得粉碎。这样的压迫感,让我充分感受到了“乌蒙磅礴”的气势。这里的山都是裸露着的,几乎看不见什么土,除了石头还是石头。花江村小花江组位于北盘江畔一个传统的布依族村寨,102户人家,人口434人,隶属贵州省贞丰县平街乡,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地地貌。

花江大峡谷是国内最长的峡谷。该峡谷深切1000米左右,长约80千米,最窄处仅200余米。峡谷两岸峰峦蜿蜒,山崖高耸如犬牙交错;谷底奔腾的花江河,水势汹涌,浪花翻滚,响声如雷。绝壁上,藤蔓攀附,古木丛生。据史书记载,花江河流域即为古夜郎中心地带之一,其历史悠久,文物古迹颇丰。

我第一次到花江大峡谷是1995年,当我们从贵阳一路颠簸,耗时5小时到达花江大峡谷之巅的观景台时,已是夕阳西下。驻足观景台西望,才真正体会到“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雄浑景象。正因为有了这次经历,在2005年拍摄长征题材电视剧《雄关漫道》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里作为该剧最为震撼的场景。镜头之下,大批国民党军队追击至此,面对万峰成林的山海,湘军将领李觉不由感慨地说,他们进去了,我等再无回天之力。

那时候上下花江大峡谷的老公路还是土路,路面用大小不一的石子铺就,路陡弯急、险象环生,剧组的车辆多为北方驾驶员,几乎都不敢在此路上驾驶。在花江大峡谷的拍摄期间,车辆都换成了黔籍驾驶员,才顺利完成拍摄工作。记得勘景的时候,我驾车与导演在此路上行走。车到大峡谷之巅时,那些刀砍斧劈状的一排排陡峭山峰高耸入云,脚下这条公路就在其中,像一条飘带在云雾中时隐时现。这样的场景对于我来说是早已司空见惯,我当然是从容地驾车往云雾里钻。这时导演突然喊了一句“停车”,他下车后左右看了看对我说,我还是走下去吧。我一想,这要是走下去,非得大半天的时间才下得到峡谷底。我对他说,你上车闭着眼睛,不要往外看。你放心,这条路我轻车熟路的,无须担心。他犹豫了半天才上了车,也才下决心把国民党军队追击红军那场震撼的戏放在这里,因为他此时已经被此地的险峻所震撼。我知道,要下这样的决心并不容易,因为这里只有一场戏,却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具有很大的风险。而我坚持在此拍摄的理由是,如果没有这里的一场戏,怎么能够体现中国工农红军那场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伟大长征?再后来,《雄关漫道》作为长征胜利70周年献礼片,在央视播出后好评如潮,还获得了多个奖项。

花江大峡谷其实是北盘江大峡谷的其中一段。据当地人讲,古时候这一地段两岸的山崖上花草树木十分繁茂,每逢春夏时节,百花盛开,花瓣纷纷坠入江中,碧绿的江面上飘着一层绚丽的色彩,所以就把这一段北盘江称为“花江”,这一段峡谷自然也就叫花江大峡谷。这里山势险要、连绵不断,水流湍急、奔腾呼啸,当地的民歌是这样唱的:“山顶入云端,山脚到河边。隔河喊得应,相会要半天。”

花江两岸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两岸逐渐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石头的王国”,很少见到泥土,更没有茂密的森林。对于旅游观光者而言,这是一道风景,而对于当地居民而言,这种石漠化土地上的生存却是艰难的。他们硬是在这种被认为“不具备生存条件”的喀斯特地区创造了一个奇迹——发展生态农业,种植10万亩花椒,将石漠变成绿洲,彻底改变了生存环境。这样的改变,我是亲历者。2005年至2008年期间,我无数次在花江大峡谷走村过寨,曾写过散文《白层古渡》、中篇小说《八颗苞谷》、长篇小说《绝地逢生》等,后来又将《绝地逢生》改编为同名电视剧于2009年播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花江大峡谷上的桥梁,分别是几个不同时期的产物。铁索桥是18世纪修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板贵乡公路桥是20世纪修建的,而北盘江大桥是关岭至兴义高等级公路的所属大桥,这座现代化的悬索桥则是21世纪的产物。这座大桥也成了新的滇黔通道上的锁钥和咽喉。它以388米的主跨长度,横跨号称“世界大裂缝”的花江大峡谷,桥面至江面高达366米。记得当年,我于2005年春天经过这座中国第一高桥时,那种兴奋和惊讶,至今记忆犹新。站在桥梁的观景台上,往左看重峦叠嶂,新公路盘旋其间,像天路纵横在白云之间;往右看是峡谷的最深处,一座石拱桥横跨花江南北,巨大的山体耸立着几十座刀削般的山峰。我曾无数次驾车经过这座石拱桥,石拱桥连接的老花江公路由于新公路的建成,昔日繁忙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在2003年以前,从贵阳经过这条老公路到贞丰县城需6个小时,北盘江大桥通车后时间缩短了两个半小时,2009年坝陵河大桥通车后又缩短了一个半小时。现在,从贵阳到贞丰县只需两小时即可到达。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北盘江上建设的公路桥和铁路桥有30多座,其中7座为世界级别的桥梁。如今,花江大峡谷大桥的出现又将取代北盘江大桥成为世界第一高桥。而花江大峡谷大桥下的小花江村民组,时至今日,随着交通的高速发展,也旧貌换新颜。原来这里是:“石窝窝的苞谷,岩缝缝的草,春天的光棍满山跑,留不住老婆娶不进媳妇,风吹石头遍地吵。”长期以来,小花江村民组主要依靠传统种植和养殖为生,这显然是这片土地的短处,这里的群众一直挣扎在贫困线之下。实施精准扶贫后,这里的贫困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并于2020年脱贫摘帽,走上致富道路,成了远近闻名“绝地逢生”的生动故事,其前后鲜明对比的真实写照被誉为“石头开花”的村庄。特别是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活动启动,乡、村两级结合小花江实际,在深入调研后,确定走“绿色+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之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成效显著。随着花江大峡谷大桥的竣工,小花江村民组将搭乘这座世界第一高桥——“桥梁观光+桥梁运动体验+旅游服务”为一体的桥旅融合综合体,在致富路上更上一层楼。

我深切体会到了天堑变通途的奇迹。在这片“万重山”“千条水”的土地上,一座座桥梁,一条条隧洞,联通了昨天、今天和明天。乌蒙山人摆脱了峡谷思维,峡谷不再限制我们的想象,我们可以站在高处俯瞰这个世界。截至2023年底,贵州架起了3万余座桥梁,大小桥梁连起来超过5400公里,几乎可以从贵阳到北京直线跑一个半来回;打通了近3000条隧道,连起来3000多公里,比喜马拉雅山脉还要长700多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近9000公里,贵州所有的大小公路连接起来可以绕地球赤道七圈半。如果加上市政道路、串寨路和联户路,贵州的路突破40万公里,可以直接从地球连到月球。

以往瘦骨嶙峋、万峰成林,“人无三分银”“地无三尺平”的乌蒙腹地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贫困的标签,告别了出门“万重山”、回家“千条水”的历史,谱写了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的精彩篇章。

(作者系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文联主席、贵州省作协主席)

2024-10-22 欧阳黔森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8978.html 1 我见青山多妩媚 68,97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