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申报》创办了一所文化补习学校,民盟早期领导人李公朴常常在此授课,引导学生走上爱国抗日的道路。
在众多学生中,有一个14岁的少年王莘。他来自无锡,为了生活在一家百货公司做练习生。白天,他在百货公司辛苦劳作;夜晚,他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夜校学习国文和英语,同时还积极参加群众性的抗日救亡歌咏活动。
李公朴第一次见到王莘时,就注意到了这个眼神中透着坚韧的少年。在课堂上,李公朴总是充满激情地讲述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他强调:“一个民族,只有挺起脊梁,才能在困境中生存和发展。”他的话语深深触动了王莘的心弦。
一次,学校组织关于抗日救亡的讨论活动。同学们纷纷发言,气氛热烈。王莘回忆起自己在百货公司看到的日本人欺压中国百姓的场景后,愤怒地站起来讲述。李公朴认真倾听,不时点头。待王莘讲完,他走上前去,轻轻拍了拍王莘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的感受是真实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这个国家的命运而努力。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愤怒上,更要付诸行动。”
从那以后,李公朴更加关注王莘的成长。他引导王莘积极参与各种抗日活动,鼓励他在歌咏活动中用歌声唤起民众的抗日热情,还教导他在生活中努力传播抗日思想。
在李公朴的悉心教导下,王莘逐渐树立了自己的道德风范和刚直不阿的人生价值观。他明白了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有担当,要有为民族大义不惜一切的勇气。
多年以后,王莘成为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每当回忆起这段经历,他总是感慨李公朴先生是他人生的导师,李先生的教诲让他受益终身。而王莘也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从李公朴那里学到的精神。特别是他创作的《歌唱祖国》,成为他用心灵谱写歌曲、唱不尽爱国情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