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委员风采

愿为桥梁

——记全国政协委员赵梅

本报记者 王亦凡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11月11日   第 06 版)

赵梅

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特聘教授,《美国研究》副主编,获2020年度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

2021年3月8日,对于赵梅来说至今难忘。

在《团结友谊进行曲》的乐曲声中,赵梅在全体政协委员注视下,走上全国政协优秀履职奖的颁奖台。颁奖词勾勒出赵梅的履职风采:“走进广大群众,以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为己任,深入调研充分协商,写出好提案;面对美方污蔑指责,以政协委员身份发声,有理有据,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有理有据,坚定发声,对于赵梅来说,是专业,更是责任。

面对变化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者。”面对荣誉,赵梅的态度谦逊低调。

生活中的赵梅,并没有太多锋芒——如同很多人心目中的知识女性形象,她优雅、温柔,有一种平淡的从容与自然。

但她同时又是坚定的。面对美国社会出现的“反华”逆流和一些政客的无端指责,赵梅坚定地站出来,发出响亮的中国声音。

比如颁奖词中提到的“高光”时刻。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下的中美关系对抗程度更加严重,美国一些政客伺机大肆宣扬“美国吃亏论”,声称美对华贸易逆差超过5000亿美元、美国“吃亏”了等谬论。于是,赵梅在《环球时报》上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发表了题为《中美互惠合作,美国没吃亏》的文章。

“所谓的美国‘吃亏论’煽动起来的民粹主义和排外主义情绪,带来的是政治更加极化、社会更加分裂。”赵梅用翔实的数据和案例,从中美双边贸易、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教育与科技交流等方面一一驳斥“美国吃亏论”。

但在文章的末尾,赵梅笔端依然透着期待:“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

这前后并不矛盾。中美建交45年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两国关系成为世界上交融最深、合作最广、共同利益最大的双边关系之一。

作为学者的赵梅,称得上是中美关系见证者。

1980年,中美建交后的第二年,赵梅考上北京师范大学,学习世界史,后来又攻读了美国外交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工作一段时间后,她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工作。其间,她攻读北京大学历史系美国史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

对美国社会文化研究的浓厚兴趣、扎实的学术功底、历史学的研究背景,共同构成了赵梅学术生涯的起点。她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领域,并投身其中。

“在我们那一代人心中,都怀着学习先进经验、报效祖国的心愿。美国怎么走上现代化道路?成功经验是什么?需要吸取的教训是什么?我希望通过了解美国的政治、经济、教育制度等政策和历史经验,为中国的现代化尽一份力。”赵梅回忆起自己的初心。

进入研究所的第一天,赵梅如同来到学术研究的新天地。与她同在一个办公室的同事,有梅兰芳之子、美国文学研究专家梅绍武,有以翻译《光荣与梦想》《西行漫记》闻名于世的董乐山,有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文学翻译大家施咸荣。他们也被誉为美国文化研究领域的“三驾马车”。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赵梅觉得作为一名从事美国研究的学者,自己是“幸运的一代”。她可以在求学和工作期间,赴美进行学习和调研,有很多机会与美国人交朋友,特别是与学界朋友进行坦诚友好的交流,从而对美国的内政外交走向作出更加准确的把握和判断。

也正因如此,面对后来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赵梅一度感到非常困惑。

2016年美国大选前,国内智库和美国智库的预判,包括赵梅自己的猜测,都是希拉里会赢,但为什么特朗普在最后一刻翻盘了?她开始反思:特朗普为什么能够当选?面对变化中的美国,以往的经验是否还适用?如何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在推动学科建设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和对外方针政策?

“我们以往接触的大多是精英,与中西部美国中下层民众接触很少,缺乏更深入的田野调查,所以才没有把准美国真实的脉搏。”赵梅说。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急剧变化的美国,她很快调整过来,改变思维方式,让研究更接地气、接触更广泛。

从那之后,赵梅还养成了一个新的习惯:早上来到办公室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斜对着她办公桌的电视机,看不同来源的有关美国报道,查阅相关资料,让自己能够尽可能地了解国际形势和美国社会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

为人梯者

赵梅把自己的习惯,沿用到上课中。

10月29日,赵梅给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美国研究系硕博士研究生讲授《美国社会与文化》课。这门课是专业必修课,隔周的周一上课。

赵梅如往常一样,把开场的时间留给学生:“大家先说说,最近国际形势、美国和中美关系有什么新闻?”

同学们一一列举最近看到的新闻,从政治经济、高新科技到社会文化。而且由于当时距离2024年美国大选只有8天,很多同学都把重点放在了有关美国总统选举的研判和最近进展。

这恰恰与赵梅本节课的主题相契合。一堂课下来,行云流水,酣畅淋漓。赵梅不仅将美国20世纪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更融入了美国最新的发展状况。正因如此,每次上课前赵梅都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备课,学生们提及的每一条新闻,她几乎都有所准备,做到“心中有数”。

学生们很喜欢上赵梅的课。2021年9月,她主讲的《美国政治经济与外交》荣获2021年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并被认定为“北京高等学校优秀专业课(公共课)主讲教师”。同时,赵梅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站上三尺讲台,赵梅毫无保留。她孜孜以求的,是用自己的学术造诣帮助学生们开启研究之门,教导学生更好地从中国立场、中国视角,研究美国,认识世界。

作为教授的赵梅,同时还是学术期刊《美国研究》的副主编。没课的时候,赵梅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编辑工作上面。这本期刊曾经是我国唯一的研究美国的专业学术期刊,在推动国内对美国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历史的研究,深化对美国的全面认识和总体把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份工作赵梅做了30多年。

还在大学读书时的某一天中午,赵梅从食堂吃完饭走出来,突然被旁边“地摊”上摆着的《美国研究》杂志吸引住了。

“我们不是卖杂志的,就是想让大家知道我们这本杂志。”“摊主”,也就是《美国研究》当时的责任编辑邵宏志向赵梅介绍。

赵梅成了这本新学术刊物的忠实读者。

进入美国研究所文化研究室工作后,赵梅又担起了编辑工作的重任,直至今日。

从教师、编辑到学者,无论做什么,赵梅在身份之中切换时,有着清晰的内在驱动力:推动中国的美国研究更深化、更进一步。

履职也同样如此。

2013年,赵梅成为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从刚开始当政协委员时的“不太熟悉”,到现在“更了解政协,也更了解自己”,赵梅凭借政协委员和学者的双重身份,将工作与履职相结合,把专业研究转化为提案建议,同时也将在政协参政议政的亲身经历和调研成果融入日常教学和研究中。

“这两种身份在日常工作中也是能够相辅相成的。”赵梅说。

为人梯者,在于渡人,在于奉献。赵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这句话。她不仅是学生们心中的良师益友,更是中美研究的推动者。

讲好中国故事

“CPPCC是什么?”

“政协委员参与立法吗?”

几年前,赵梅随同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代表团到美国交流时,与加拿大国会一位年轻议员的交流中,却遇到了对方的不断追问。

政协是什么?赵梅在国外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这也让她意识到,用外国人听得懂的方式,讲好政协、讲好政协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何其重要。

因此,赵梅在参加活动、学术交流时,总是会以政协委员的身份标签,介绍她作为政协委员所做的一些事情,哪怕是短短的几句话。“每个政协委员的故事,其实就体现了政协故事。我说得多了,慢慢地他们就知道政协委员在做什么,政协在做什么。”

赵梅还有更深一层的思考。她觉得,对政协不了解,其实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对中国不够了解。

赵梅曾接到一个美国朋友从西藏打来的电话,对方是哈佛大学的教授。“我没想到西藏变化这么大,跟我以前读到的不一样。”

哪里不一样?第一是没想到西藏的通信这么发达,他给在波士顿的太太打越洋电话也没有一丝不清楚。第二没想到西藏的经济这么发达。

然而,就是这些在我们看来显而易见的事实,他们却“没想到”。其实在赵梅接触到的美国人中,像这位教授一样能够亲眼见到中国变化的仍然是少数。许多美国人并没有去过西藏,甚至不知道西藏在哪里,也不了解西藏现在的情况,他们了解西藏的渠道大多是通过媒体,很容易有所偏颇。

赵梅习惯把自己看到的,告诉她的朋友,再辐射更多人。

但要做到更多,就不能单单凭借个人的力量。

2020年11月12日,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讲好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成就的故事”协商议政。会上,赵梅把自己的感受转化为恳切的建议:

“我国在讲好西藏人权故事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依然存在‘大水漫灌’‘听不懂’和‘不愿听’的问题。我们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请进来’的力度。”

“应邀请更多活跃在美国学界和战略界的美国学者特别是中国问题专家访问西藏,使他们有机会亲身感受西藏的发展变化。”

在全国政协的平台上,赵梅发出的声音能够被放大。她把自己的本职工作与履职尽责深度结合,为推动中外交流建言献策。

“要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更好地团结包括美国媒体在内的外国媒体工作者,为其在华采访提供便利,充分利用他们的嘴和笔讲好中国故事。”

“为海内外学人之间人文交流和沟通创造便利条件,广交朋友,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

……

一桩桩一件件,其实都是赵梅已经在做的事。“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尽自己所能,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推动中美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惠及两国人民。”

面对世界的深刻变化,赵梅近期的关注重点放在了美国新生代学者身上。她曾和傅高义等美国老一代中国问题专家交流,他们经历了中美关系解冻、尼克松访华,见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亲眼看到中国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变成繁荣富强的大国,对中国有着比较深厚的感情。而年轻一代的学者情况却不尽相同。“他们在中国快速发展、两国实力对比相对缩小、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作用、西方渲染‘中国威胁论’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他们的对华态度与老一代学者明显不同。”

赵梅认为,要加强与美国年轻一代中国问题专家的沟通交流。

赵梅所在的研究所曾接待过一个研究中国问题的美国中青年学者访问团,有20多位美国新生代研究中国问题的研究者。赵梅与一位年轻的女性非洲裔学者围绕美国的种族问题和中国的教育、妇女、政治民主化等问题相谈甚欢。后来,赵梅发现对方毕业于哈佛大学,已经是美国研究中国问题的年轻一代学者中的佼佼者。

而让赵梅印象深刻的是,这些年轻学者对中国研究非常浓厚的兴趣、始于费正清的美国中国研究的学术传承,以及他们对中国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她希望邀请更多活跃在美国学界和战略界的年轻一代美国学者来华访问,让他们有更多机会亲身感受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真实情况,与中国学界、普通民众深入交流,为增进深化中美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作出贡献。

有人称赵梅为中外交流的“民间大使”,赵梅很自豪,“我很愿意做这个‘桥梁’,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好声音,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2024-11-11 本报记者 王亦凡 ——记全国政协委员赵梅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9839.html 1 愿为桥梁 69,83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