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以红色资源赋能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实践性教学活动中“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以红色资源激活“大课堂”、盘活“大平台”、带活“大师资”,赋能多层情景教学、多维模式教学、多元主体教学中展现“大思政课”的善用之道。
激活“大课堂”,赋能多层次情景教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目前,存有大量红色资源的革命老区、红色根据地、革命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具有社会大课堂的天然育人优势。此类场景不仅是保存红色资源的物理空间,更是联结情感、价值引领的精神空间,是集鲜活的政治、历史和文化情景的大课堂。通过多种手段激活大课堂并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代入特定历史情境,使学生成为历史“剧中人”而不是“旁观者”,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更好地明理增信,达成“知情意行”的多维成长。在存有红色资源的大课堂实践教学中,学生置身于历史情景之中,先获得更为丰富的情感性和经验性认识;再加以教师授予概括性、系统性的理论知识,从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在社会大课堂中运用历史情境还原法,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学生在逼真的历史情景中进行参与性的学习,感知来自历史和现实的多维度信息,以营造情感共鸣为先导,再跟随教师的发问与讲述进行理性思考,提升学生对教学主题的理性认识。
盘活“大平台”,赋能多维模式教学。对于红色资源的挖掘与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精心保护好,逐步推进数字化,让更多的人受到教育、得到启迪。网络平台是当下的青年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充分盘活网络“大平台”,建构实践成果的转化机制,拓展实践成果的覆盖面和受益人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依托革命遗址录制的宣讲素材,以专题式呈现或与其他相关素材整合加工后,可转化为以微党课、微团课等形式呈现的精品课程,通过多维翻转课堂,加强示范引领。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过程,掌握丰富的一手资料,通过录制“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等,上传各大社交媒体或短视频等平台,组成“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的重要部分,实现实践教学成果的再次“教学”。在“大平台”多维模式教学中,将学生的实践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让学生在不断转化中深化主体地位,以全身心参与感悟领悟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力量。
带活“大师资”,赋能多元主体教学。构建高校思政课“大师资”体系,打造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带活一批专兼融合的协同育人师资体系是应有之义。在实践教学中,学生不仅有机会现场感受英雄人物、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先进代表,还能够与革命博物馆、党史馆等红色基地讲解员、志愿者等社会团体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在多元主体的教学中,接受更为宽广的育人视野和与时俱进的思维理念。实践教学中让历史中的主体成为教学主体,以第一人称视角向学生讲述“大思政课”,质朴的语言中彰显信仰的力量、平实的表达中透露奋斗的品格。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共同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大中小学要主动对接各级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开发现场教学专题,开展实践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可与有关基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加强研究和资源开发。”高校可签约共建“纪念馆+高校”融合发展联合体,打造“大思政课”共享育人资源库,进一步整合馆校双方师资力量,探索构建“大师资”育人体系的新机制,以期进一步提升“大思政课”育人效果。
(作者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