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残联主办的“我来北京上大学”2024年残疾人大学生分享会近日在京举行,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等院校的6名残疾人大学生代表讲述了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经历,畅谈大学生活的收获与感悟。
会上,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教育处处长崔瑞芳介绍了近年来中国残联推动残疾人大学生教育有关工作情况和特殊支持政策。2023年,全国共有在校残疾人大学生10万余人,分布在全国2000多所高等院校。
近年来,我国每年有3万余名残疾人被各级高等院校和特殊教育学院录取,其中,有资格对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等残疾人进行单考单招的院校共有23所。
“在2023年高考中,各地残联配合当地考试中心,为1.1万余名残疾学生提供了合理便利。”崔瑞芳说,“如今,不只是高考,为残疾人提供的合理便利也延伸到了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等各类考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残疾人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支持保障体系建设等举措惠及每个残疾学生及其家庭,残疾人受教育权益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崔瑞芳表示,“教育,让广大残疾人遇见更好的自己。”
活动结束,记者采访了部分来自中国残联的全国政协委员以及残疾人大学生代表。
赵德煜:
▶▶▶ “在为梦想奔跑的路上,我们并不孤单”
“在大学校园里,除了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外,我还参加了很多公益活动。曾经那个‘淋雨’的孩子,也能为其他人‘撑伞’了。”“我来北京上大学”2024年残疾人大学生分享会上,赵德煜的话音刚落,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赵德煜是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国际新闻学研究生一年级学生,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的他,比同龄人显得更加沉稳,大气而有磁性的播音腔让人印象深刻。
赵德煜的追梦故事,要从2016年开始说起。那年,他被诊断出骨癌。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父母带着他从甘肃来到北京治疗,接受了21次化疗,4次手术。
“这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化疗的副作用不断摧毁着我的身体和意志。那段时间,我不再需要闹钟,因为从凌晨起,就会有强烈的呕吐感。”赵德煜说。
两年后,病灶转移、病情持续恶化,赵德煜不得不接受了左腿截肢手术。“18岁生日那天,我的成人礼是人生中的第一个假肢。”
“我低估了行动不便带给一个人的影响,截肢以后的生活十分狼狈。刚换上假肢后,皮肤被频繁地磨破,每走一步都像是走在刀尖上。”赵德煜说,经历过生死,每一天都弥足珍贵。
在高中期间,他不敢有一丝懈怠,顺利考取了西北师范大学,学习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我的大学时光很充实,一直在努力且热烈地活着。”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他跟着大家一起做公益,下乡参加志愿活动。在校期间,他还荣获2022年全国“最美大学生”称号,也成为共青团第19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一名代表。
在保研选择专业的时候,赵德煜果断地选择了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的国际新闻学专业,“这所高校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一座学术殿堂,更是追寻许久的梦想。”
开学后,赵德煜第一时间加入了学校的“光明影院”公益项目,用自己的专业所学为视障朋友录制有声电影。
回望来时路,赵德煜用荆棘遍布来形容。“苦难不值得歌颂,但勇敢的我们值得。”赵德煜说,未来会继续挑战更高的山峰,不断靠近梦想,“在为梦想奔跑的路上,我们并不孤单。那些温暖、支持过我的人,都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我希望将来自己也能为更多人‘撑伞’。”
张晓彤:
▶▶▶ 迎着光的方向砥砺前行
“困难来了别怕,面对它,拥抱它,藐视它,然后征服它。”这是张晓彤在社交平台上用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签名,也是她在一次次困难中站起来的动力。
在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张晓彤是位自带话题的大一新生。话题源于她身上一张张闪亮的“名片”:残奥会冠军、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开学前,她又在2024年巴黎残奥会女子400米自由泳-S11项目中,以5分03秒45的出色成绩荣获银牌。
课后,同学们喜欢找张晓彤聊聊天,他们想知道,每一块奖牌、奖章背后,那些关于勇气、毅力和梦想的故事。
由于先天眼底发育不全,张晓彤从小就只有微弱的光感,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是她必备的技能。小学六年级时,辽宁省残联游泳队教练到盲校挑选新学员,张晓彤被选入省残疾人游泳队,从此开始了运动生涯。
“刚开始很兴奋,因为我从小喜欢水。”但困难很快接踵而至。“在泳池中戴上盲镜,那一点点光感也消失不见,世界变得一片漆黑。”张晓彤说,在水里根本找不到方向,“刚开始就是在泳道里乱撞,碰到泳线再去调整。身上经常被泳线划伤,手指如果再不小心伸到泳线浮球里,就会刮掉一块肉。”
“教练很有耐心,课后会单独给我讲解课上的重点内容。”盲人游泳是由引导员拿着提示棒在岸边,等运动员快要触壁的时候,用提示棒轻轻敲击池壁提示运动员道边。“很多次因为没听清指示,一头撞到了池壁上。”张晓彤笑着调侃道,“那时候头顶大包是‘家常便饭’。”
入队后不久,在教练的安排下,张晓彤开始接触跳水。“一站到出发台上腿就止不住地抖,不敢往水里跳。”张晓彤说,当时心情一落千丈,“很想痛哭一场,然后就此放弃。”
“放弃不难,但坚持的人一定很酷。困难来了别怕,面对它,拥抱它,藐视它,然后征服它。”教练的这句话,张晓彤一直记在心里。“其实真的迈出了那一步,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体育让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
重新回到校园,张晓彤倍感珍惜。“也充满了挑战,一些课程学起来有难度,但老师同学们都很好,给我提供了很多帮助,无障碍的校园环境也让人倍感温暖。”谈及未来,张晓彤说,“始终迎着光的方向砥砺前行。努力学习之外,也会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刻苦训练,争取再次为国争光。”
刘俊安:
▶▶▶ “每一次努力,都是幸运的伏笔”
“当今世界,5G技术已广泛应用,各国已全面铺开6G研发布局……这也是我报考北邮的原因,我打算将来从事通信事业的工作,投身于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浪潮中。”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2024级本科生刘俊安是一个标准的“理科生”,言谈间思维逻辑严谨。
“我相信,上天给你一个残缺的身体,是希望你去书写一个逆风翻盘的传奇。”刘俊安这样形容他的人生。
刘俊安的家乡是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距离北京1000余公里。因为先天性肢体残疾,这段求学路,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与汗水。
“小时候连笔都拿不起来,更不用提写字了。”刘俊安说,父母曾带他去过很多地方医治,医生都说没有见过像他这样的病例,不敢轻易手术。但父母从未放弃,每天坚持为他做康复训练。
“我的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一直从事体力劳动,平时也很少读书写字。”为了鼓励刘俊安,他的妈妈每天和他一起用粉笔在地上一笔一画地写,写完了擦干净再写。
“在一次次的练习中,我的字写得越来越好。”这给了刘俊安很大的信心。“我开始相信,即使身体残疾,只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也一定可以把事情做好,甚至更好。”刘俊安说。
成长路上,不只有家人的陪伴,刘俊安还得到了许多爱心人士的帮助与支持。“学校里有耐心的老师、热心的同学,每次遇到困难,他们总是第一时间为我加油打气。残联也一直很关心我的学习生活状况,为我申请了教育资助。”刘俊安告诉记者。
在刘俊安心中,大学录取通知书是对每一位曾经关心帮助过他的人最好的回报。
“进入大学已经两个多月的时间,我认识了很多来自四面八方的新朋友,参加了一系列学校举办的讲座和活动,也见到了自己心心念念已久的天安门广场。”刘俊安说。
“我相信,每一次努力,都是幸运的伏笔。只要不放弃努力,把命运牢牢握在自己手中,残疾人也可以逆天改命。”刘俊安说,“大学时光很美好也很短暂,我会继续勇敢追梦,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