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木无言,文字有意。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古云梦泽之地,人们在睡虎地岗地上开挖水渠时,意外发掘出土12座战国末期至秦代的墓葬。在11号墓中出土了共1155枚竹简,4万余字。
11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参观出土秦汉简牍展,详细听取简牍内容、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研究情况介绍,指出要继续加强考古研究,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参观的这些秦汉简牍,凝聚着哪些中华文明智慧?隐藏着怎样的中华文脉密码?记者专访了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
睡虎地秦简发现的重要意义
“这是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秦简,也是第一次系统发现的秦代律法。自此,考古学家揭开了秦朝法律、行政、医学的神秘面纱。”贺云翱介绍,云梦县睡虎地古墓的主人名叫“喜”,出土的1155枚竹简和80枚残片是他生前工作时抄录的法律笔记,几乎完整记录了从秦国到秦王朝的法律条文,涉及当时农业生产、社会生活和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
“这本‘笔记’中的秦律十八种,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备的古代法律文献,为研究战国晚期到秦始皇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军事等方面的情况,提供了可信的实物史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贺云翱说。
贺云翱表示,这批简牍的发现有三点重要意义。
首先,从睡虎地秦简可以了解秦国的法制,对了解古代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法制状况有直接帮助。秦简中所载秦律,反映了当时世界东方堪称最先进的法制文明。通过这些珍贵的记载,我们对秦王朝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会演进等历史有了宏观、系统和细节化的了解与认识,为深入研究秦汉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现状提供了可靠资料,也为当代国家社会治理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历史智慧。
睡虎地秦简中的《秦律十八种》,从农业生产到仓库事务,从货币管理到驿传供给饭食,都有明确规定,甚至还涉及环境保护。如早春二月不许到山林中砍伐树木、商品须明码标价、要见义勇为等,简文中的许多法治思想理念,至今仍可镜鉴。
其次,这些竹简为今人研究秦统一六国的战争史、官吏制度及秦王朝若干史事等提供了极其难得的史料。秦王朝在历史上留下了“苛政”的符号,但是随着秦法律文书简牍的发现,却给我们提出了另一层解读。秦王朝建立了统一国家运行体制和社会秩序,基本实现了“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奠定了多元一体大一统的国家体制基础,深刻影响了此后的中国历史进程,云梦秦简对此提供了难得的实证。这些简牍记录的点点滴滴,让我们既看到其中蕴含的古人的治国理政智慧,更让我们看到大国治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再次,这些简牍,对赓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明、挖掘中华优秀法治文化和洞察人类法治精髓具有独特意义。
对睡虎地秦简的研究应该不断深入
在云梦县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说,古代简牍非常珍贵,是我们国家信史的重要实物佐证,要善加保护,做好研究。要不断通过考古发掘,为国家历史提供更多不容置疑的佐证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加保护,做好研究’,这几个字,分量极重,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指明了方向。”贺云翱表示,睡虎地秦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对于睡虎地秦简,还要放在世界文明史上去开展比较研究,这对探索古典国家运行和人类法治文明起源发展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繁荣发展中华文明历史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价值。
在贺云翱看来,对包括云梦睡虎地秦简在内的诸多战国秦汉出土文书研究应该不断深入,这样才能让中华文明的内涵不断丰富,促进优秀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也为保护古代文化遗产、深化历史研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助力简牍文化“活”起来、走出去
未来如何做好保护传承,发挥睡虎地秦简的文化载体作用?贺云翱建议,要助力简牍文化“活”起来、走出去。
“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后,在国内引起轰动和研究热潮,在国外也引起很大关注。但受限于保护和保存条件,许多人无缘亲见。”为此,贺云翱建议采用数字化采集、多媒体动画讲解等形式,对珍贵的简牍进行高水平复制,赋予历史以鲜活气息,并开启各地巡展,结合战国秦代历史背景,让历史与文化通过生动、直观、互动的形式走入大众视野,让大家感受到历史的细节、温度,聆听到文明的回响。同时,也可以让它走出去,通过鲜活的展览,开展东西方古典法制文化的互鉴。
“中华文明星汉灿烂,源远流长。随着研究的深入,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很多新的价值也将被一一发现。作为国家信史的重要实物佐证,这些秦简也必将在当代的创新创造中焕发新的光彩。”贺云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