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心”意十足 做好公共文化供给

钟倩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11月22日   第 05 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就是要瞄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具体来说,公共文化供给从“好不好”向“优不优”转变,服务载体从传统化向“轻量化”转变,传播方式从推送式向“沉浸式”转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坚持“内容为王”的本质要求,让内容接地气、有温度,又能动起来、活起来,可触可感可体验,有形有效有趣味,这对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来说是一种双重的考验。

精准供给,善用新思维,多花“巧心思”。过去,国内一些地方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常有“只见房子不见人”的尴尬现象,其根源在于文化需求在不断向个性化、差异化发展,而供给却没有跟上,从而导致供需错位和资源闲置。互联网时代,如何实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公共文化供给端叠加碰撞,需要多花“巧心思”、多下“真功夫”。近年来,上海、江苏、济南、河南等多个城市打造的市民夜校热度不减,他们有效整合优质资源,课程设置、环境布局、师资配备严把关,紧扣年轻态、潮流范、时代感,课前直播体验、课后问卷回访,“白天上班、晚上学艺”成为无数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家门口的夜校成了青年人的文化补给站和精神避风港,也跃升为一种文化现象级,为推动文化新质生产力赋能发展、增添活力。

多些“巧心思”,要求有为民的态度、有效的服务、求变的魄力。比如,北京海淀打造“小哥学堂”,深圳龙岗成立“小哥工作室”,山东济南成立全国首家“小哥读书会”,定期开展特色阅读推广活动,并在全市范围内的泉城书房设有“快递小哥”驿站。以上举措“心”意十足,方便新就业群体就近休憩、学习和充电,拥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也为公共文化精准供给做出生动注脚。

回应民意,善用“微商量”,用好“绣花针”。一个地方的文化改革做得怎么样,除了看数据、看口碑,还要看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和活跃度。从现实看,有些地方搞创新、扩资源,因为忽略人民意愿和真实感受,往往容易陷入“自导自演”的怪圈里。济南依托协商民主平台“商量”,广泛征民意、汇民智、听民声、凝共识,街巷小院坐下来商量、明湖岸边面对面碰撞,在多次开展商量、多次问计于民中找寻到古城保护工作的“最优解”,用民主的方式赢得民心民意。今年以来,经过提升改造,西更道街开窗透景,珍珠泉的景色尽收眼底,《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曾住过的“高升店”重现,再现老济南“家家泉水、青砖黛瓦”的历史风貌;而大明湖南岸“见湖透绿”,拆围栏铺绿道,澄澈的湖景“跳”至古城身边,给人以别样的自然通透感和即视感。

用好“绣花针”关乎文化产品供给的精神成色,即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文化公共服务早已不再是过去的被动输送,而是群众按需“点单”,只有找准供给侧发力点和着力点,才能不断提高服务的颗粒度和满意度。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彰显公益属性,要处理好“新”与“旧”“快”与“慢”“当前”与“长远”的辩证关系,更为关键的,是要在“旧”中长出“新”来,在传统中绽出“嫩枝”,全力以赴做好“精准”这篇大文章,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色、为城市地方文化发展增效,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系山东省济南市政协委员,山东省政协首批百姓智库成员)

2024-11-22 钟倩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70474.html 1 “心”意十足 做好公共文化供给 70,47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