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民生·权益

让书香浸润更多“夕阳”

——老年人阅读权益需进一步保障

本报记者 郭帅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11月22日   第 10 版)

民政部等14部门日前印发《关于推进老年阅读工作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首个在全国层面专门对推进老年阅读工作作出系统性部署的文件,为各方支持推广老年阅读、更好满足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重要指引。如何充分保障老年人阅读权益?当前推动老年阅读工作还有哪些痛点与难点?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部分相关领域政协委员及公益人士。

阅读的好,越老越知道

11月17日傍晚,夜色在北京城晕染开来,吹了一整天的风,让这座城市显得格外清爽。

位于昌平区的某小区内,今年70岁的赵香琴送走周末前来探望的儿子,家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安静。

沏上一壶花茶,打开蓝牙音箱,翻开读书笔记,她开始了一段属于自己的听书时间。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即将用完,一页页娟秀的字迹记录着触动她心灵的语句及感悟。

“读书对我来说,可能比别人更加重要。”5年前,父母的相继离世,让赵香琴一度陷入情绪的“泥沼”。

“不愿意和人交流,甚至听到声音就烦。成宿地睡不着觉,整个人陷入了一种无意义感的困境中。医生诊断是重度焦虑症,需要药物干预。”赵香琴说,那段时间成了她人生中的至暗时刻。

“想从坑里爬出来,不知道自己能做点什么。”退休前,赵香琴工作勤勤恳恳,每天来回奔波在单位和家庭间,这让她无暇发展兴趣爱好,“刚退休时主要是照顾父母,也没觉得无聊。父母走了,心理的寄托一下崩塌了。”

救赎,源于一次偶然。昔日老友见赵香琴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不顾反对,将她拉入了一个名为“银龄书院”的读书群。

“每天早上,群里都会发一首诗词,配有领读者的朗诵和解读。”赵香琴说,“刚开始只是随便翻翻,后来发现,这种方式能让我感觉平静。于是开始每天摘抄,也自己朗诵。”

“阅读的好,越老越知道。”赵香琴说,“重拾阅读重新执笔,久违的幸福感又回来了。参加线下活动,也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现在的她,笑容开朗,全然看不出曾经被心理问题困扰的痕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剧协副主席沈铁梅在调研中发现,不少老人面临着不适应退休生活、子女不在身边、精神文化匮乏等情况,“丧偶老人更是形单影只、心理孤独、生活乏味。”

“由于社会节奏快、竞争压力大等原因,子女往往没有太多时间陪伴老人,老人更需要学会自我陪伴及相互陪伴。”在沈铁梅看来,“阅读不需要太高成本,也不需要特别的条件,是老人化解孤独、慰藉心灵的‘良方’。”

中国老龄协会近日发布的《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基本数据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读书看报的比例为23.9%,约有606万老年人参加了老年大学(学校)学习。

“这些数据表明,老年人阅读及学习的需求旺盛。”沈铁梅表示,日前14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老年阅读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及时回应了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阅读需求,充分保障了老年人阅读权益。“可以说,条条举措掷地有声,为银发力量参与书香社会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沈铁梅说。

阅读“适老化”,不只是字号加大点

今年重阳节,赵香琴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几本适合老年人阅读的读物。

“都是儿子精心挑的,价格不贵,但送到了我心坎上。这说明他理解并尊重我的爱好。”赵香琴告诉记者,最初参加老年人阅读活动,孩子们其实并不理解。“白内障程度加重了,他们觉得是读书造成的。”赵香琴说,那时候孩子们总劝她,在家附近唱唱歌、跳跳舞、打打牌就可以了。

“能坚持下来,也多亏了薛老师。”赵香琴口中的“薛老师”名叫薛晓萍。2006年,薛晓萍创办了“银龄书院”,专注于推广老年阅读,一干就是近20年。

提及近日印发的《指导意见》,薛晓萍笑着说,她和老伙伴们都觉得“很痛快”,“终于可以拍着胸脯自信地说,阅读,也是我们老年人的基本权益!”

薛晓萍告诉记者,书院内的老人情况各异,有近百岁的退役老兵,有晚年迁居北京的“北漂”老人,有视障读友,也有刚刚失去至亲的独居老人。“重拾阅读力的原因各异,但相同的是,大家都在读书中找到了一份安宁和温暖。”薛晓萍说。

“说起阅读的‘适老化改造’,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字号加大点。这确实是基础,也很重要。”薛晓萍介绍道,当前市面上的书籍,内文多使用五号或六号字体,“对于视力下降的老人,读起来比较困难。”

“近年来很多出版社和公益机构已经开始做出一些适老化尝试,比如增加字号及行距、附带有声书二维码等,方便老年人阅读。”陕西省政协委员、西安广播电视台播音部主任孙维注意到,此次《指导意见》中提到,要扩大老年读物的供给,加大对老年读物的支持力度等,“相信在政策推动下,会有更多的图书适合老年人阅读。”

“但也要意识到,适老化改造,不只是字号加大点。”孙维表示,除了字号、字体、颜色等排版层面的问题,阅读形式上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比如很多书上的注解,字体太小或者直接转页,年轻人有时候读起来都比较费劲。再比如,很多老年人习惯听书,但不少适合老年人的读物没有有声书资源。同时,适合老年人的数字阅读产品较少。”孙维说。

“除了这些形式,内容的适老化改造更加重要。”对于这个问题,薛晓萍深有体会。“随着老年人的阅读需求多元化,老年人再教育、再就业,心理学,世界名著等阅读需求越来越广泛,但目前还不能完全得到满足。”

探索创造更多适合老年人的“阅读+”

采访中,薛晓萍讲述了一个故事:“银龄书院”每周都会举办读书分享会。65岁的老刘是一位忠实“粉丝”。“她坚持参加这个活动已经5年了,次次坐在前排。后来聊天才知道,从她家到活动场地30余公里,每次要换乘4次地铁,2个半小时才能到达。”

“老刘受教育程度不高,每次来,她都会带着一本字典,遇到生字就现场查,再认真记录。”薛晓萍说。

当被问到原因时,老刘说:“能和这么多爱读书的人坐在一起,我心里得劲儿,这比打麻将打牌强。”朴素的回答感动了薛晓萍,也让她深深意识到,老年人的心灯,同样能被阅读点亮。

感动的同时,老刘的经历也让薛晓萍有些酸楚,“如今我们可以在15分钟内买菜、看病、用餐,却很难在同样的时间内找到一个舒适的阅读空间。”

这些年,“银龄书院”一直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薛晓萍没少因为租用场地的事“斗智斗勇”。“听说是举办老年人活动,一些场地会直接拒绝,他们怕老年人参加活动时遇到突发情况,自己要承担责任。”薛晓萍说。

“线下的读书活动可以为老人带来更多的幸福感,这也是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的题中之义。”沈铁梅呼吁,“社会要在公共服务空间的供给上,给予喜爱阅读的老年人更多包容和理解。”

沈铁梅注意到,《指导意见》提出,要鼓励文化机构和城市空间探索阅读“+养生”“+交友”等消费新模式,打造老年人阅读、休闲、养生、会友的多业态叠加复合空间,让广大老年人拥有专属的阅读和交流空间。

“这些举措进一步贴近了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让阅读更易‘扎根’在老年人的寻常生活里。”沈铁梅介绍说,如今全国多地已经在探索中不断扩展阅读的边界,“希望在政策的推动下,老年人的阅读途径和方式能够进一步得到拓宽。通过探索创造更多的老年人‘阅读+’,让书香浸润更多‘夕阳’,让老年人共享阅读好时光。”

2024-11-22 本报记者 郭帅 ——老年人阅读权益需进一步保障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70496.html 1 让书香浸润更多“夕阳” 70,49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