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聚焦

直播间“伪流水线”触碰了哪些底线?

本报融媒体记者 秦云 崔姝音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11月22日   第 11 版)

虚假直播行为违反了我国哪些现行法律规定?如何营造一个放心舒心的网络直播购物环境?消费者怎样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记者采访了部分政协委员。

直播间“伪流水线”涉嫌诈骗

“伪流水线”让消费者误以为最大程度避免了“中间商赚差价”,最终下单。“在一些直播间,甚至还会采用‘工厂快要倒闭’等短剧手法进行促销,这种虚假的场景、剧情容易误导消费者,违背真实性原则,影响公平交易,本质上是一种欺诈行为。”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北京市政协委员,帅和律师事务所主任沈腾同样表示,以“工厂直发”“工厂实景直播”为噱头的虚假直播行为误导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和自主选择权,导致消费者无法在公平、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交易。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规定,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其他情形,构成虚假广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明确规定,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真实、全面的商品或服务信息,不得进行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有权了解商品的真实情况和生产环境,这类虚假直播严重违反了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可能涉及诈骗罪、虚假广告罪等多项罪名。”沈腾表示,直播间“伪流水线”于法不容,必须予以坚决打击和惩处,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直播带货为何频频翻车?

近年来,直播带货激发了传统零售行业的活力,也给中小企业、新品牌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但是直播间的货品质量参差不齐,直播带货也屡屡翻车。

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12315平台接收网购投诉举报1261.1万件,占投诉举报总量的56.1%,平台接收直播带货投诉举报同比增长52.5%。此外,直播带货投诉举报量逐年上升,5年间增幅高达47.1倍,主要问题集中在购买到“三无”产品、货不对板、售后维权困难等。

在张颐武看来,在直播带货这片红海中,竞争异常激烈,一些商家为了博得关注、获取流量、赢得利润,通过虚假宣传的手段进行营销,突破了商业伦理和法律底线,因此往往会出现货不对板的情况。

沈腾在对直播电商行业的长期观察中发现,直播带货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其迅速崛起吸引了众多参与者,其中包括一些缺乏专业素养和诚信意识的个人与企业,他们为追求短期利益,对商品质量把控不严,以虚假宣传、夸大功效等手段误导消费者,甚至故意销售劣质或假冒商品。

“消费者一旦多次遭遇质量问题或虚假宣传,将会减少购买行为,进而影响整个行业的市场规模和发展速度。”沈腾表示,诚信经营的企业和主播可能因造假者的不正当竞争而受到挤压,优质商品难以获得应有的市场份额,行业创新动力不足,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产生。

营造公平、透明、真实的直播环境

在直播间购物,如何才能保障消费者的购物需求,营造公平、透明、真实的直播环境?

沈腾认为,在推动直播带货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之路上,监管部门、商家以及主播皆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他建议,监管部门应制定完善且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明确直播带货中各方的权利义务、行为规范以及法律责任;商家需坚守诚信与品质之道,严格把控商品的采购、生产、检验等环节,真实、准确地宣传商品;主播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遵守职业道德,不得参与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引导直播行业建立健全自律机制,通过制定行业规范和道德准则,加强行业内部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直播带货塑造了新的商品价格体系,消费者对于低价商品的期望很强烈,这种体系容易出现泥沙俱下的情况。建议建立多形式多样态的监管形式,对违规行为早发现、早处理,形成强大的监管威慑力。”张颐武呼吁,政府在相关方面的监管要更加明晰,但要避免“一管就死”;平台的监管至关重要,要尽快建立先期审查报备制度,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加强事中监管,若发现直播过程中与报备内容不一致的情况,及时进行处罚、追责,对于情节严重的商家,要封号停播,并下架其商品。

若消费者购买到“伪流水线”直播间的产品,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沈腾表示,消费者应迅速且妥善地保存相关证据,如直播视频的截图、购买商品的订单或支付凭证等,第一时间与主播及商家取得联系,明确指出所发现的造假问题,理性地表达自身的诉求,如退货退款、赔偿损失等。若协商无果,可要求平台介入处理,也可向消费者协会或相关行政部门投诉,必要时通过法律途径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面对直播间的种种诱惑,消费者往往容易冲动下单,导致过度消费。要时刻保持冷静和清醒,不被直播间的情绪渲染所影响,仔细了解商品的相关信息,从自身实际需求和经济实力出发,理性适度消费。”张颐武提醒说。

新闻背景

近日,不少网络直播间打着“工厂直发”“工厂实景直播”等口号进行带货,其使用的套路如出一辙——端坐在商品堆中的出镜主播、源源不断传送商品的传送带,给观众营造出一种身处工厂的景象。事实上,这些直播间是被精心搭建而成,其背景可能只是静态图片或循环播放的录播视频,抑或是用绿幕抠图等技术合成的虚拟场景,是临时搭建的“伪流水线”。

2024-11-22 本报融媒体记者 秦云 崔姝音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70504.html 1 直播间“伪流水线”触碰了哪些底线? 70,50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