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明确将职普融通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列部署。其中,针对职业教育,提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进一步明确了职普融通是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强化职业教育的基本定位,为建设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为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进入更加注重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而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无疑正是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
如何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互通发展,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样化路径选择,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11月26日,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召开对口协商会,围绕“推进职普融通发展,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组织委员、专家学者与教育部、人社部相关负责人深入协商交流,直击职业教育改革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献计出力。
融通要从基础教育开始
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职普融通”以来,教育部等部委对职普融通工作做了有关部署,地方政府和相关学校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从实践情况看,普校、职校之间的壁垒依然坚固,‘主观上不愿意融,客观上不利于通’的现象依然存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直言。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董事长陈伟志也反映,有的地方将职普融通局限于高中阶段教育,缺乏各学段推进职普融通的整体设计;有的地方将职普融通简单理解为中职学校办综合高中,导致职业教育出现“普教化”倾向。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看来,职业教育不仅是一项教育活动,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国家应就职普融通的具体形式、实施路径、评价标准等方面加强政策设计和系统规划,各地区根据国家对职普融通的总体规定和改革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出台职普融通中微观层面的实施方案。
他建议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组建整体联动的劳动教育课程研发团队,不断细化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整体实施框架,构建中小学一体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依托“劳动育人”开发实践模式,在幼儿园、小学增设职业认知启蒙课程,在初中增设职业体验启蒙课程,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职业体验中认知职业岗位。
刘林也认为,应在现有小学、初中学校普遍开设职业认知课、生活技能课,结合劳动教育,通过行业参观、职业体验、模仿制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从小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动手能力、工匠精神,为未来职业选择、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有利于从娃娃抓起,消除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在孩子们心中树立职业教育的良好形象。”
对于委员们提出的意见建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彭斌柏十分认同,他表示,下一步教育部将选择有条件的地级市开展试点,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和需求,整体规划启蒙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路径和评价标准。同时,考虑依托职业学校建设一批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开发一批职业启蒙示范课程,打造专兼职结合的职业启蒙和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提升中小学教师职业启蒙教育教学能力。
全面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融合发展
陈伟志在调研中发现,我国一些地方在推进职普融通中不同程度存在“中职普高化”倾向,即在中职学校开展普高课程教学,以助力学生参加普通高考、升入普通本专科为导向。“这是与推进职普融通、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平等发展的初衷相背离的。”陈伟志表示。
不仅如此,职普融合还出现了单向流通演变的倾向——多数地方只实现了普通高中向中职学校的单向流通,而普通高中考虑升学率等因素,不愿意接受中职学生转入。
“山东省已经实施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学籍互转、学分互认,近三年全省4.3万名普通高中在校生转入中职学校。建议全面实施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课程互选、学籍互转、学分互认。”山东省人大代表、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校长杜琳表示。
陈伟志也认为,应明确规定高中技职类课程与普通课程学分互认,要求每个高中学生必须修完规定的技职类课程学分,再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其他普高学术课程与技职类课程。“此外,学生在高中期间修读的技职类课程学分,也应可得到同类专业应用型本科或职业院校的认可,避免学生重复修读课程,更好推进一体化的职普融通。”
刘林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加快整体定位改革的同时,应立足市场需求加强办学特色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应支持中职学校建设成为综合高中、科技高中、艺术高中、外语高中,打造一批新型高水平职业学校。
“综合高中要打破现有的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二元对立结构体系,围绕高中教育‘普职的综合’设计与实施。因此,各地区要充分利用‘学区’‘社区’等地域资源,因地制宜制定综合高中发展方案,探索中国式综合高中办学方案。”苏华表示。
苏华建议推进综合高中课程配置机制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发适合综合高中特点的课程体系,以确保学生“科目选择”与“职业规划”的相关性。推动综合高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匹配理论型教师、专业型教师以及社会型能工巧匠共同承担职普融通课程教学任务,鼓励教师校内外的合理流动,鼓励校企之间行业教师的交流互通。
打破职业学校学生持续发展“天花板”
近年来,中职、高职学校每年为国家培养约1000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
与这组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职业本科学校招生人数仅占高等职业教育招生的1.6%,中职、高职毕业生接受职业本科教育通道狭窄,遭遇了持续发展“天花板”。
“职业教育体系中,上下贯通渠道不畅的瓶颈是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不足,普通本科学校不愿意跟职业院校开展贯通培养合作。”杜琳说。
她认为,应加快建设一批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学的职业技术大学,承担职业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人才培养。稳步扩大“职教高考”本科、专业硕士招生规模,着力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让学生不论读职业教育、还是上普通教育,都有成长成才的平等机会和希望。
“在这一过程中,要少建新校,更多利用现有高等教育资源,积极调整高等教育类型结构,鼓励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参与高层次职业人才培养,从而使职业教育得到充分发展。”刘林表示。
陈伟志提出,鉴于现实中超七成的中职毕业生都选择继续深造,可结合各地试点经验,稳步推进“五年一贯制”新型高职教育和中高本贯通长学制教育。“事实证明,实施长学制贯通培养,既有利于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也有利于推进职普融通走深走实。”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张运凯关注的是产教关系问题。他认为,地方政府应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学校开设产业发展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提升职业院校专业与本地产业的适配度。高职院校应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采取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结合、宽口径专业与窄口径专业并存、主干专业与辐射专业贯通等策略,制定科学的专业建设规划,确保专业结构调整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有序性。
南昌大学副校长吴丹建议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鼓励行业企业全面参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进一步细化“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政策。“同时,有计划地推动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实训平台,加快‘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和认定。”吴丹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