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顾磊
19家环境资助机构在2019年为环保公益机构提供了3.41亿元的资助。近日发布的《2019环境资助者网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透露了这一数据。
成立于2018年的环境资助者网络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等多家基金会组成,依托于基金会中心网运行,该网络已连续两年发布报告。此次发布的报告包括11家成员单位和8家非成员单位的资助数据,并对155家环保公益机构进行调研,其数据在环保公益领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对比往年数据,中国环保公益领域的规模在逐渐壮大,项目执行趋于规范,成效日益显著。与此同时,环保公益机构也面临着专业化和影响力的考验,亟待“破圈”。
“生态保护”领域资助金额最多
2019年,环境资助者网络的11家成员单位提供了约3.08亿元的资助额,比2018年的2.87亿元增长了约10%。其中,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的资助总额达1.04亿元,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资助总额为7350万元。
获得资助最多的领域是“生态保护”。2019年该领域的资助额约1.5亿元,资助项目数量达311个,是排在第二的“污染防治”领域的1.6倍还多。非环境资助者网络成员单位的资助领域中,“生态保护”领域的25个项目获得2544万元资助,占资助总额的77%;其次为“宣传教育”领域,13个项目获得418.4万元资助,占资助总额的13%。
11家成员单位提供了839个项目资助信息,较上年增长15%。从项目平均资助金额来看,老牛基金会项目的平均资助额较高,达到421.66万元;其次是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项目平均资助金额为229.31万元;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为108.09万元,其他基金会的项目平均资助金额均在100万元以内。
细分领域资助金额和项目数量中,“生态扶贫与可持续生计”方面的资助金额最高,约为1646.5万元,占该领域总额的25.6%。对此,报告编写方代表、明善道总裁赵坤宁告诉记者:“这与国家脱贫攻坚的大格局有关,是一种民间协同。”
不少环保公益项目通过专业技术促进了所在地环境的改善。例如,在贵州省黎平县尚重镇洋洞村,千禾社区基金会的“建立生态农业社区水安全评估体系”引导当地人自发参与水环境监测,并尝试将水质管理体系向更多社区推广,为村民水安全意识提升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项目资助的成效如何?《报告》透露,近6成的项目评估为基金会自我评估,第三方评估占13%,有108个。
赵坤宁说:“对于一些较重大的、涉及面比较广的环保项目,我们建议引入第三方评估。今年引入第三方评估的项目数量有了较大的提升,这说明基金会越来越注重资助的实效。”
环保公益机构规模偏小
作为一家环保公益组织,贵阳黔仁生态公益发展中心尝试搭建以贵州省级民间河长为核心的贵州水源守护者支持与服务体系,助力贵州河流保护,与政府、高校、媒体和市民良性互动,推动当地环保问题得到解决。
此类环保公益机构共有多少?目前尚未有权威统计。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近年来环保类社会组织的数量渐增,但总量仍然不足。
2020年底举行的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年会平行论坛上,北京合一绿色基金会秘书长吴昊亮指出,一方面,中国日常活跃的环保机构数量较少,且分布不均衡,资源方较难找到有合作可能的一线环保机构;另一方面,一线环保机构往往得不到资金青睐。“这反映了环保公益领域现存的问题有三:参与者少、能力不足、信息匮乏。”
《报告》透露,155家环保公益机构中,半数左右的机构2019年年度收入未超过50万元。其中收入在11万元至50万元的机构占比最大,约为32%。另有13%的机构收入在51万元至100万元之间。17%的机构收入在101万元至200万元之间。从机构人员情况来看,67.74%的受访机构的全职人员数量在5名或以下。
通过数据对比是否可以判断目前环保公益机构生存较为艰难?赵坤宁的看法却比较乐观:“这些规模较小的机构中,有不少曾获得相关环保奖项,如果能持续下去,生存是不难的。此外,通过数据对比我们发现,年收入在100万元至1000万元的环保公益机构,占比上升得很快。”
此外,155家受访环保公益机构提供了791个项目信息。其中,宣传教育领域的项目数量为240个,占30%;其次为生态保护领域,项目是219个,占28%。污染防治和重大专项领域项目数量基本相同,均占15%;机构涉及领域最少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法治领域,各有项目45个和54个。
将这些项目数据与资助方的数据进行对比,报告团队认为:“可以初步看到,环保公益领域供给方和需求方存在一些差异。”
环保公益行业要“破圈”
由万科公益基金会、壹基金等机构发起的零废弃日公众倡导项目,在2019年8月实施了垃圾分类主题大型公众倡导活动,共有186家合作伙伴参与,在28个省(市、区)的80多个城市开展倡导活动,活动内容在新媒体端得到超1300万人次的阅读。
该项目在动员社会资源方面取得的成效,是当前环保公益机构较为看重的。近两年,环保公益行业多次提及通过“破圈”影响公众的话题。《报告》团队指出:“在这个新媒体经常出现‘爆款’的时代,环保公益机构触及公众的方式略显单一,影响范围较小,对移动互联网的利用尚且不足。”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负责人也认为,环保公益机构离普通公众仍有一段距离,影响力不足的原因是“发展较为缓慢,门槛较高,且缺乏有效的传播手段”。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负责人认为,当今环保公益领域对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变革认识及回应不足。“原有解决环境问题的‘捐赠人-专业基金会-专业环保组织+志愿者’的结构将被打破,有能力动员相关群体跨界进入环保公益领域发挥作用的项目和机构,将有可能为环保公益创造主要增量。”
《报告》指出,专业化已成为环保公益组织的重要方向。从资金来源看,环保公益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为国内基金会资助,其次分别为政府购买服务、个人捐款、企业捐赠、企业购买服务,从机构收入数据对比可以发现,在相关议题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专业方向上能力较为突出的环保公益组织,得到的资助明显更多。
赵坤宁认为,专业化程度其实还取决于机构与项目的成效是否明显。“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基金会未必会继续扮演主要资助者的角色,公众捐赠或将成为主要资金来源。如何让环境资本向社会价值变现从而惠及更多人,如何让机构的工作被更多人看见和听见,这是环保公益组织面临的迫切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