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犇向新征程·聚焦

公共交通“扶老助残”还得加把力

特邀委员记者 凌振国

全国政协委员、成都画院专职画家高晓笛是一位聋哑人,无法通过语音交流。今年两会前,为了让自己的提案更有质量,2月28日,她就通过微信将《关于加快公共交通适老化进程的建议》提案发给了我,并附上了她调研时拍的若干张照片。

我一看提案内容,顿生共鸣。

“目前国内对公交站台的设计研究并不充分。比如有的站台外端水泥台面延伸不够,坐轮椅的老人因为站台和车门的距离不合适而上不了公交车;台阶跨度对老龄人群缺乏考虑;就连公交站牌的高度设置都未和老年人体工程学紧密联系,对于视力衰退、行动不便的老龄人群而言,获取信息存在困难。还经常有老人因为公交车上显示的车辆号数太小而导致看错,坐错车。”

可不就是这样。

我最近几次上公交车,因为台阶太高,还得前面的人帮忙拉一把。在感叹自己老了的同时,也总在想,这台阶设计的就不能科学点么?

此外,高晓笛委员还注意到现在公交站台附近经常人车混行,有随意停车、摆摊等现象。“特别是在乘车高峰期,老龄群体在这个时间段上下车,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反应能力减缓,很容易产生安全隐患。”

面对这些问题,高晓笛委员建议,要尽快对现有公交站台进行适老化改造。比如,因地制宜地将直排式公交停靠站改造成港湾式停靠站,最大限度地提升市区道路的通行能力。要提高建设标准,使步道和站台的设计满足轮椅、拐杖等助行器的通过性和上下公交车的便捷性及安全性。站台导视系统和公交车报站系统要满足低视力老人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和准确性。公交站台要设置老人休息座椅,提高老人出行的舒适性等。

“这些改造措施以及无障碍设施建设是城市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温度。”高晓笛委员说出了我的心声。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原驻会副主任)

2021-03-05 凌振国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533.html 1 公共交通“扶老助残”还得加把力 2,53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