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近年来,我常去农村地区调研,对当今农村“空心化”现象深表忧虑。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乡村教育实践的教育工作者,请你们讲讲这方面的感受和相关实践?
郭文艳:2012年我到河南省辉县市的山区工作,初到那里,我们便因地制宜开辟了60亩种植园,种植了多种多样的农作物,让孩子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中展开课程教学。除此之外,我们在孙庆忠教授的带领下,一起在乡村开办社区大学,将学校与社区教育相结合,除了教育孩子之外,还希望将终身教育的观念对学生家长、村里的老人产生影响,打造“家、园、社”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形成终身学习共同体。通过授课,村民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让我们有了浓浓的职业价值感和成就感。
孙庆忠:由于在中国农业大学工作的缘故,我更加关注教育和乡村社区之间该如何衔接?教育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到底能发挥怎样的作用?这是我一直关切的核心命题。
2011年到2013年,我曾在中西部7个省的8个县调研乡村教育问题,这让我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首先,乡村教育并不局限于乡村。从教育内容来讲,乡村孩子的课程与城市孩子并无差别,但弥合不了所学内容与所处环境之间的矛盾。其次,乡村教师难以扎根乡村。没有一支稳定的乡村教师队伍,乡村教育永远是空谈。今天,我们向乡村输入了很多教育资源,但却缺乏可以驾驭资源的人。
7年来,通过在乡村创办社区大学的实践,我们逐步破解了乡村教育中两大难题——乡村教师如何扎根乡村,乡村学校如何传播乡村文明。川中教育实验实现了两个转向:从学前教育到成人教育,从社区大学到乡村建设。
俞敏洪:社会在不断发展,但给予乡村孩子人性化的关爱、均衡的教育机会,让孩子在乡村教育中获得城市孩子没有的优势,这个主题不会改变,这也应该是乡村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未来乡村孩子和城市孩子在对知识的获取上差距不会太大,但乡村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情感获得、认知水平的提高、如何利用农村环境助益个人成长,乡村教师在这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对于孙老师和郭园长开启的“川中教育实验”,我愿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孙庆忠:我希望川中教育实验能在其他地方得到推广和应用,成为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可行性路径。同时我更希望实现教育与公益的结合,也就是把教育引向公益,把公益做成教育。
郭文艳:乡村教育实验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在乡村振兴这个大背景下,进行精神扶贫,将乡村百姓同教育联动已初见成效。振兴之路道阻且长,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力量加入,为乡村教育振兴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