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邀评论员 张连起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关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讨论一如预料地成为焦点话题。这也是我去年调研、读书中聚焦的题目。我在委员移动履职平台导读5G等书目时,曾就此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制造业是我国除了粮食之外的又一个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把产业链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自己手里。“十四五”规划纲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擘画了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新蓝图。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遭遇逆风,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这个变局,全球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面临重大威胁。面对国际形势变化,只有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才能做到在关键时刻国内生产和供给不会受到影响,在极端情况下经济能够自我循环。
新冠肺炎疫情将动摇过去建立的产品内分工体系的基础。全球供应链在疫后呈现内向化发展态势,有两个演变方向:一是在纵向分工上趋于缩短。原先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分散在不同企业中,以工序、环节为对象的纵向分工体系,缩回到单个跨国企业内部进行,称之为“纵向一体化”;二是在横向分工上趋于区域化集聚。原先被拆散分布到不同国家不同企业生产的工序和环节,回缩到一个国家或若干邻近的国家或地区进行集中生产,从而在一个区域形成产业空间集聚化的趋势。我们看到,全球供应链分工纵向缩短、横向集聚的趋势正在演进。
当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短板,以及话语权小的弱点。在一些领域的关键技术、零部件、软件、检验检测设备等受制于人,很容易形成“断点”。必须尽快解决这些“弱点”“易断点”。
对于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和中小微企业协作配套作用。
今后一段时间,应着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打牢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基础。探索实施“链长制”,培育一批控制力和根植性强的链主企业和生态主导型企业,打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集成服务等产业链条,构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生态。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拓展产学研用融合通道,健全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完善创业投资监管体制和发展政策,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不仅仅局限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短板环节,更为重要的是要推动全链条协同创新和整体升级,通过加强全产业链创新能力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积极推动补链强链,特别是在断供风险较大领域构建必要的备份系统和多元化供给方案,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弹性韧性。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的人才支撑。聚焦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共生发展的产业生态,通过“强基计划”等多种方式,大力培养高端人才。
以高水平开放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产业链供应链越开放越安全,因为只有开放竞争,产业链供应链才有发展活力。为此,要处理好科技自立自强和开放合作的关系,这也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的视角。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