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学术家园

生态文明时代是中国美学走向世界的机遇

曾繁仁

■阅读提示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伟大的社会实践,为生态文明理论与生态美学建设提供了充分的理论营养与巨大的发展空间,生态美学研究在新时代大有可为。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让我们对之更加珍视并不断发扬光大。中国美学走向世界应该按照学术生态规律运行,是一种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多元共生共存。

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我们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的生态文明时代。这是一个为人文学科提供思考空间的时代,使我们以“后疫情”的立场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重新考量各种人文资源的价值,其中就包括重新考量中国以“天人合一”为其追求的传统文化,从而重新发现传统文化在“后疫情时代”的价值意义,为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美学走向世界提供极好机遇。

我国在走向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上必然伴随着文化与人文学科的复兴,其中就包括美学的复兴。美学的复兴是民族复兴的需要,当然也是美学学科自身的发展需要。中国有着五千年无比丰厚的文化艺术传统,自然也有着无比丰厚的美学传统,但我国美学在国际美学界却没有自己应有的地位。早在1835年出版的黑格尔《美学史》中,就将中国等东方艺术看作是处于前美学阶段的“艺术前的艺术”;1892年,英国鲍桑葵所写《美学史》中,则将中国等东方美学看作“还有达到上升为思辨理论的地步”。这种看法至今没有根本的改观。目前影响广泛的《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中收有“日本美学”词条,却没有“中国美学”词条。这显然是不合适的,与西方理论界包括美学界以传统工具理性思维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前辈学者如汤一介先生曾经预言,中国以“天人合一”为追求的传统文化在工具理性时代不被西方重视,但在“后工业革命”时代一定会取得重要地位。汤先生的预言已经被我们的新时代所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美学必将走向世界。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目前已经超过1亿人感染,死亡人数超过200万,数字仍然在上升之中。这是人类长期破坏自然的必然结果,是自然在巨大压力之下的一种反抗和报复。人类必须改变破坏自然的行为,走向人与自然的和解。与西方力主“主客二分对立”的工具理性文化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天人合一”为追求的有机性文化模式。所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说明生态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农耕文化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的原生性文化。宗白华在分析中西哲学时将中国传统哲学归结为“四时自成岁”的“历律哲学”,而西方则是以“天文航海”为其指归的“几何哲学”,道出了“天人合一”的原生性根基,也道出了西方传统哲学的科学性根基。两种哲学根基之差异导致了近代西方工业文明时代哲学对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哲学的排斥与不相融。但从20世纪初期直至当前,不断出现的生态危机宣告了工业文明时代的结束与一个新的“后工业文明时代”即“生态文明时代”的开始。新冠肺炎疫情则更加促使了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

所谓“后疫情时代”,毫无疑问应该是“生态文明时代”,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解的新时代。由于人类希图持续美好生存,所以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是时代的步伐,给“天人合一”文化以无限广阔的驰骋空间与发展机遇。诚如美国学者小约翰·柯布所言:直接进入生态文明的发展抉择,带给中国一个千载难逢的伟大机会——抓住这个机会,将是选择生;重复西方错误,将西方工业化模式强加给农村,将是选择死。中国早在2012年就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将生态文明作为国家建设的基本方略,打响了蓝天、碧水与净土等重大绿色建设工程,收到巨大效果。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伟大的社会实践,为生态文明理论与生态美学建设提供了充分的理论营养与巨大的发展空间,生态美学研究在新时代大有可为。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生态美学成为新时代美学建设的重要收获,从本世纪初期开始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涌现了众多生态美学研究方面的著名学者,召开了多次有关生态美学的国际学术会议。其中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召开的生态美学国际学术会议就达6次之多。中国的生态美学研究活动也引起了国际美学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国际著名环境美学家艾伦·卡尔松、阿诺德·伯林特与约·瑟帕玛等都曾多次到中国参会并高度肯定中国生态美学发展。由加拿大著名环境美学家卡尔松撰写的2019年版《斯坦福哲学全书》“环境美学”词条收录了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文刊物《批评理论》“生态美学与生态批评”中三位中国学者的生态美学论文。该词条还介绍了中国学者陈望衡的《中国环境美学》一书,认为中国美学家“发展了生态美学的强大版本”,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以上都表明生态文明时代中国美学走向世界已经具备一定的前提与条件。我们应该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加强中国美学走向世界的步伐,根据传统文化特点对其进行科学规划。

一、根据前文说到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原生性生态文化的特点,与我国生态美学目前在世界美学领域良好的发展态势,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美学研究工作。中西学术交流从根本上说是学术范畴的交流与互动。目前世界美学领域最具学术范畴互动性的就是生态美学领域,需要继续对此发力,将更加丰富的中国生态美学范畴以更加深刻、形象的理论与叙述形态推介到世界,诸如:天人相和、生生之美、阴阳相生、气韵生动、万物一体、天地境界、风骨劲健等。

二、努力在欧陆现象学生态美学与英美分析哲学之环境美学之外,构建中国形态的生态美学理论,使之既充分反映中国文化与中国现实,具有充分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同时又具有国际学术的共识性。这样的话语建设从王国维的“境界说”提出就已经开始,后继者为宗白华的“意境论”与方东美的“生生之美”等。我们需要在生态文明时代继续努力,努力获得新的进展与成效。特别是方东美的“生生之美”,可以进一步发展为“生生美学”,反映出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阴阳相生”的有机性、生命性特点,具有很大的学术张力与对话空间。

三、总结中国传统美学如此丰富却没有完全走向世界的原因。从我们的感受来说,除了欧洲中心论的影响,还因东西方传统理论与思维形态的隔膜所至。如果说理论与思维的隔膜一时难以消解,那么艺术的丰富生命力则更易沟通。中国无比丰富的传统艺术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很容易被世界同行与群众所接受喜爱。很多中国美学工作者在海外的工作经历都说明了这一点,我本人也有类似经历。2011年3月,我曾经与同事访问法国雷恩二大。本人先后做过两次学术演讲,一次讲中国传统艺术主要是国画与戏曲,效果较好,反响热烈。第二次讲中国传统“中和之美”的美学理论,尽管也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反响却不如第一次热烈,“含蓄中和”的东方美论也难以被西方学者接受。事后,该校哲学系教授告诉我,相比于传统哲学与美学理论,西方学者和群众对于中国传统艺术更加亲近与喜爱。他建议向西方学者介绍中国传统美学可以从传统艺术入手。我国传统美学与艺术关系密切,传统艺术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追求,包含丰富的生态美学内涵,说好中国美学的故事首先要说好中国传统艺术的故事。

随着疫苗的使用与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疫情终究会过去,“后疫情时代”终将到来。但“后疫情时代”并不等于是“无疫情时代”。人类如果不接受教训,不克服人类中心论,不接受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不与自然和解,还会有新的“疫情”到来。因此,生态文化包括生态美学的研究是学术界也是人类永久的课题。生态文明时代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生态美学也是长期的历史课题。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让我们对之更加珍视并不断发扬光大。中国美学走向世界应该按照学术生态规律运行,是一种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多元共生共存。我相信在多彩的世界美学园地一定会开放出中国生态美学的艳丽花朵。

(作者系著名美学家、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

2021-03-15 曾繁仁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453.html 1 生态文明时代是中国美学走向世界的机遇 3,45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