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学术家园

给孩子们上好博物馆里的美育课

本报记者 谢颖

不久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宝藏》第三季圆满收官,27件国宝展现了中华民族璀璨的历史文明,也留下了精彩故事和难忘记忆。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刘广便是《国家宝藏》的粉丝,不过在节目之外,他还看到了“问题”。

“《国家宝藏》正在吸引所有的社会圈层,让人们的目光又重新聚集在文物和博物馆上,博物馆也再次被印证为‘美育的最佳之地’,被推选为‘最佳美育代表’。”既作为观众品味节目,更作为政协委员思考问题,刘广委员的想法是——建设未成年人美育博物馆,以美育教育提升文化建设。

这缘于美育教育是多年来刘广一直关注的问题。“当前中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已达到4亿,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刘广感到,引领未成年人确立正确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信仰、价值观等,已成为全社会的一个重大课题。而美育教育是未成年人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能培养未成年人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同时能促进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和谐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升新时代文化建设。

在调研中,刘广发现,目前大部分博物馆对外开放的主要功能是展览,很少有博物馆能够根据教育的不同层次设计由浅入深的未成年人美育教育活动。许多博物馆美育教育活动流于表面,既没有考虑到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实际接受能力,也没有真正挖掘出博物馆资源的文化内涵,难以激发未成年人的美育学习兴趣。此外,博物馆的教育资源未做到合理、充分地与未成年人分享,大部分所谓的“第二课堂”不过是换了场地和老师的课外活动而已,要么是博物馆提供课程讲座,或是未成年人在博物馆的展厅中一边参观一边听讲解,能够参与其中的机会并不多。

为此,他建议设立专门面向未成年人的美育博物馆,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基础上,真正考虑到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和学校美育教育的不足,为未成年人提供学习素材,如可触摸的实物模型、无条件开放的图书室、实验室、工作室等,真正发挥博物馆的美育优势。同时,博物馆界和美术教育界应加大合作力度,深化合作层次,设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各方主管部门也应为馆校合作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从经费、政策和组织上给予足够的支持。

2021-03-15 谢颖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455.html 1 给孩子们上好博物馆里的美育课 3,45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