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学术家园

寻找与传承

——谈传统节日中的传统庙会与仪式

▲苑 利

▲ 传统节日中的彝族民间舞表演

▲ 闹元宵的陇南舞狮

▲ 传统节日中的民间小戏

扫码读讲坛

□主讲人:苑利

主讲人简介:

苑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等。多次入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代表作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干部必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前沿话题》《民俗学与遗产学视域下的乡土中国》《中国非遗保护启示录》等。主编《走进桃花源—中国重要农业遗产地之旅》《民族遗产》《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多部,是我国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研究起步早、研究成果丰富的实力派学者之一。

编者的话:

2021年春节期间,由央视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和河南卫视春晚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也让蕴涵其中的传统文化成为人们赞叹的焦点。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更是成为委员、代表们关注的话题。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包含了丰厚的文化精神,也应得以保护与弘扬。本期讲坛邀请苑利研究员讲述传统节日的文化精神,这是他近期在“华为数字生活”上作的演讲,现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寻找传统节日中的灵魂

一年365天总有那么几天,在传承一个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特殊的作用。而这几天就是我们的传统节日。

记得小的时候,我特别盼望过年。因为一到过年,妈妈总会为我们做各种各样好吃的东西,总会为我们做一套崭新的衣服,总会领着我们逛各种各样的庙会、看各种各样的表演。长大后,我们把它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理论高度——只要保护好传统节日,一个民族最美的服饰制作技术就保存下来了;只要保护好传统节日,一个民族最好吃的饮食制作技术就保存下来了;只要保护好传统节日,一个民族最美的表演艺术就保存下来了。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渐渐地发现自己并不那么盼望着过年了。为什么呢?随着生活的好转,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来只有在传统节日里才能穿上的节日盛装现在随时随地都可以买到;原来只有在传统节日中才能吃到的节日美食如今随时随地都能吃到;就连原来只有在节日里才能看到的大戏,当下通过互联网我们也能随时随地欣赏到。这样一来,传统节日似乎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传统节日不再那么地受到人们重视,也就变成了一件很正常的事儿。当然,这只是表面现象。其实,传统节日之所以不再受人特别关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统节日失去了其应有的“灵魂”。这个“灵魂”,便是传统节日中的传统庙会与仪式。

我们所说的传统节日,基本上都是从传统庙会或是传统仪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传统仪式要想转变成传统节日,至少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时间上必须固定;另一个便是规模上一定要大。只要符合这两大条件,传统仪式就有机会转化为节日。譬如端午节就是从送瘟神仪式生发出来的。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人说是为了祭龙,有人说是为了祭屈原,但实际上和这些关系都不大。那么,端午节到底是怎么起源的呢?在端午节起源地的南方,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老话:“枇杷黄,医者忙”。它的意思是说,每年在临近端午的时候,也就是每年枇杷变黄了的时候,也是医生最忙的时候。因为这一时段正是夏季瘟疫流行病的高发期。为了躲避瘟疫,人们就会在村门寨口拉起一条绳子,再在绳子上绑上些白布条,这便是我们常说的“禁绳”。外人看见“禁绳”就不再进村,瘟疫也就传不进来了。但是,瘟疫一旦进了村又怎么办呢?古人以为瘟疫之所以流行,是瘟神在作怪,这时候就得驱赶瘟神。怎么驱赶呢?在水乡泽国,人们主要采取两种方式来送瘟神:一种是做一只纸船,把瘟神的偶像摆在上面,再点上支蜡烛,让它顺流而下,瘟神就这样送走了。这便是毛泽东在《七律·送瘟神》当中所说的“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讲的就是这样一种民俗;还有一种做法,便是把瘟神的偶像放在小船上,再放上些粽子等祭品,然后驾起小船,让它顺流而下,到了水流湍急处,把瘟神和祭品往水里一扔,瘟神便这样被“送走了”。如果只是一家一户、一村一寨这么做,也许就没有后来的故事了。但是如果家家户户、村村寨寨都想送瘟神,人们就会产生一种想法——谁划得快,谁就能最早摆脱瘟神的纠缠,于是就出现了千帆竞渡的场景。所以,端午节其实就是从千帆竞渡送瘟神的仪式发展而来的。

其实,无论是除夕、元宵,还是中秋、重阳,无一不是从传统仪式发展而来的。所以我们说,传统仪式或是被称之为“传统庙会”既是传统节日的母体,也是传统节日的灵魂。

充满正能量的传统庙会

其实,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庙会,几乎全部都充满了满满的正能量。我曾经讲过一个有关宁波沱山堰庙会的故事。宁波有个特点,就是海拔低。早在1000多年前的一天,这里来了位新县官,他的名字叫王元暐。他来到宁波,开始访贫问苦,了解当地民情。宁波老百姓告诉他,宁波什么都好,就是海拔低。每遇大雨,就会洪水泛滥,颗粒无收。知道了问题的所在,王元暐率领当地百姓,在沱江这儿修了一道堤坝,当地人谓之“它山堰”。从此再无水灾之患。但也正是因为他不辞辛苦,任劳任怨,结果就把这个一心为民的王县令累死在了这里。唐代有个习俗,如果某县令生前做过很多好事,去世后是可以封为本县城隍的。于是,当地人把他封为城隍,并年年祭祀。

这个王县令是谁?——其实就是1200年前的焦裕禄,难道我们不应该“祭祀”他吗?宁波老百姓是好样的,一个承诺1200年没变过——年年祭祀。这就叫报恩。

充满正能量的庙会非常多。譬如前几年我到甘肃庄浪考察,那里有个庙会,祭祀的是一位民族英雄。当地人告诉我,历史上外族入侵,是他带领全城军民守住了城池,救了一城的百姓。他死后,当地人把他奉为民族英雄,并年年祭祀他。

在福建尤溪也有个庙会,叫伏虎禅师庙会。尤溪刚刚开发之时,虎患猖獗,老虎吃牛导致耕牛数量急剧减少。这时来了位禅师,打死了老虎,从此人们才过上安逸的日子,在当地,人们也会通过一年一度的庙会来纪念这位救民水火的英雄。

这些庙会不仅充满了正能量,还蕴涵着中国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传统,而恢复充满正能量的传统庙会与仪式就是寻找传统节日灵魂的表现。但要想做到这一点,至少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要想恢复传统节日,首先要从转换观念做起,从恢复庙会做起,通过庙会,建立起以庙会精神为核心的中国传统节日价值体系。

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有灵魂的,这个灵魂便是各种传统庙会中神灵们所践行、所倡导的民族精神或是传统道德。

我们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在传承中华文明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节日中的传统庙会,弘扬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优秀传统道德、民族精神。要想恢复传统节日的精气神,就要做好传统庙会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工作,并通过庙会这个载体,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它所倡导的传统道德挖掘出来,弘扬出去。

其二,要想恢复传统节日,还要避免庙会活动中“踩踏事件”的发生。

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以“踩踏事件”为由,拒绝庙会活动。资料显示,近些年来,由政府主导的庙会活动,确实也出现过一些踩踏事件。但我们要说的是,在历史上真正的民间的传统庙会为什么很少出现踩踏事件?他们到底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在我看来,历史上的民间庙会与当代庙会的最大特点是,庙会组织者不会以自己为中心,而是以庙会中他们所祭祀的神灵为中心来组织庙会的。他们不会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让香客云集到自己的周围。这一天的主角一定是神。既然不会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让香客聚集在自己身边,故而就不会因此而出现所谓的“踩踏事件”。

当然,如果大家都聚集在庙里进行祭拜,同样会出现踩踏事件。但为防踩踏,人们想出了另一个好办法,这便是抬着神灵“出巡”。这样一来,香客们就会分散到道路两旁观看神灵出行。如果人多,巡游的路线就会从原来的2公里变成4公里;如果还拥挤,就会从原来的4公里变成8公里,直至不会因人多而出现踩踏事件为止。这便是“民间智慧”。为避免出现踩踏事件,庙会的组织者首先不要以自己为中心,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其三,要想弘扬传统节日庙会,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还俗民间”。

传统庙会本身就是民间文化的一部分,民间社会一直是传统庙会的重要组织者、传承者。首先,传统庙会一旦被政府包办,势必会有大规模投入。买服装、买道具、请导演,动辄几千万的投入,本身就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其次,传统庙会一旦被政府接管,就会变成“政府大会”,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非遗传承人——当地百姓被屏蔽在传承体系之外,这些传统庙会也就不再“原汁原味”。“民俗”也由此变成“官俗”。最后,一旦政府介入传承,传统庙会一旦被政府包办,还会严重打击到民间社会的积极性,从而破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有的传承体系,民间社会就会因种种的被“冷落”、被“剥夺”,与政府产生矛盾。

要想保护好传统庙会这笔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坚持“还俗民间”、民间事儿民间办,政府重点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传统节日的弘扬

要想弘扬传统节日,就要以传统庙会为案例,从根本上解决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问题。要学会善待传统,要像对待母亲一样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

首先,有些人对传统庙会嗤之以鼻。这是对传统庙会缺少起码的了解。前面我们也已讲到,如果客观地去考察每一个庙会,就会发现绝大多数庙会非但不是封建迷信,反之都充满了满满的正能量。

庙会都会祭拜神灵。我认为中国庙会祭祀的神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类是民族英雄,他们守护了我们的家园,保护了我们的生命。这样的民族英雄难道不值得我们纪念吗?第二类是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大医生,譬如华佗、葛洪、孙思邈、李时珍,他们为拯救人民的生命、守护每一个人的健康作出了杰出贡献,为中华民族的中医药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难道我们不应该纪念他们吗?第三类是清官好官。他们匡扶正义,主持公道,救民水火,这样的清官难道我们不应该纪念他们吗?第四类人堪称一个民族的道德典范。如救人水火的妈祖、忠毅信勇的关公等等。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体系的建设,主要是在其所倡导的传统道德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当然,作为中国传统宗教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庙堂神灵的另一个功能便是慰藉人心。这在表面看似乎并不能起到什么实质性的“慰藉”“疗伤”作用,但作为第二真实,它们确实可以在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弥勒佛、观世音,都属于这类神灵。

有人也许会说,这就是迷信。但我想说这不是迷信。什么是迷信?坑蒙拐骗是迷信,谋财害命是迷信,这满满正能量的——为纪念拯救人类生命的英雄、扶助济贫的恩人、慰藉人们心灵的传统庙会怎么会是迷信呢?

这不是迷信,而是俗信,也就是说这是千千万万个民众共同拥有的普遍信仰。这种信仰非但不会影响社会发展,反会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心向善、社会进步。对于这样的庙会我们不但不应抵制,还应弘扬、弘扬、再弘扬。

其次,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在谈“移风易俗”。在此,我认为要慎谈“移风易俗”,或是在谈“移风易俗”之前,要认真考虑一下我们要移的“风”,易的“俗”,到底是恶风恶俗,还是良风良俗?如果是恶风恶俗,当然要移除,因为它影响了我们的社会发展。但如果是良风良俗,我们还移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之所以不假思索动辄就提“移风易俗”,说到底是忽略了我们与祖先的联系,忽略了当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联系。在有的人看来,“新世界”与“旧世界”是完全对立的。只有打破一个“旧世界”,才能建立一个“新世界”。其实,人类社会的文明,都是一步步积淀起来的。继承传统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只有继承传统,我们才能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更好。屠呦呦的成功证明了这一点,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成功也证明了这一点。随着对传统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人们会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好”,并让传统文化在新文化、新艺术、新科学、新技术的创新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

但有一点应该知道,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也好,传统庙会也好,都是在历史上产生的。它们就像是一条流动的河,从远古流淌到今天。在它身上,不可能不具有某些往昔的痕迹。对此,我们应该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去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庙会,并对它们给予一定的宽容。

最后我想说的是,传统节日及其庙会,不但可以拉动地方经济,活跃文化生活,传承民族遗产,同时,还可以通过庙会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道德,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撑!

2021-03-15 苑利 ——谈传统节日中的传统庙会与仪式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456.html 1 寻找与传承 3,45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