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华夏周末

别让怪诞建筑招摇过市

云德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们在欣喜于一批独具匠心、堪为文化地标的新建筑陆续问世的同时,也为各地陆续出现的一些奇形怪状的大型公共建筑感到惶惑。这些怪诞的建筑因其体量硕大且占据要冲,无论从哪里冒出来都会迅速形成社会关注热点,引发一轮又一轮的有关审美还是恋丑?推新还是猎奇?富裕的呈现还是骄奢的征兆之类的舆论纷争。

持批评意见者认为,此起彼伏的丑陋建筑,或结构扭曲、比例失衡,或意象混乱、造型怪异,或趣味低劣、恶意媚俗,或结构夸张、面目狰狞,不仅外观畸形,而且内饰逼仄,既不美观又不实用。因其构造古怪复杂,所以耗材猛增、造价不菲,严重浪费国帑和社会资源。它们刻意制造某种耸人听闻的噱头,给人以感官的刺激和视觉的伤害,把公共空间变成一些人追名逐利的竞丑试验场,既玷污了城市的形象,也败坏了公众的审美味口。这种极不严肃且盲目赶时髦的恶作剧行为,要么是暴发户心理的作祟,要么是慷国家之慨的好大喜功,当然更是创造力匮乏、审美情趣低劣的变态式反映,与团结奋进、昂扬向上的时代氛围格格不入,理所当然地受到世人诟病。而拥趸者则认为,这些新型建筑打破陈规、异军突起,引领世界建筑新潮流,舆论的抵触只能说明观念保守,是群体现代意识落后的表现。

平心而论,建筑作为公共文化形态,决不能视同于建造者自我陶醉的小玩意儿;公众反感且排斥这类粗鄙拙劣的东西,也决不简单意味着大家拒绝接受新生事物。事实上,社会亟须且期待着新颖的审美创造,因循守旧、千篇一律永远是建筑的大忌,建筑给人美感与震撼的真正魅力肯定源于创新。然而,突破与创新需要历史与文化的接续,不能异想天开任性而为,关键在于分寸、尺度与美丑的把握。能否准确表达建构物的实质内涵,能否与周边环境相适应,能否符合公众的审美期待,不仅体现出设计建造者的审美态度和担当精神,而且还在更深层次上涉及,当代建筑如何承继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更好优化公共审美空间的大问题。

如果说,建筑是指人们利用自然或人造材料营建的各类实体性生产与生活设施的话,那么,建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熔铸于人造物体之中的有关技艺、习俗、风格和审美意识等。正是由于后者的深度精神性参与,才让建筑有了“凝固的音乐”和“雕塑的歌诗”之类的美誉。在人类成长进化相当漫长的岁月中,受自然条件、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影响,建筑一直围绕着人的生活起居展开,直到科学技术相对发达、物质产品大为丰富的历史阶段,建筑以居住为中心的位置才慢慢让渡于那些用于扩展生产、生活与社交的公共场所,建筑侧重实用的固有功能也逐渐朝着注重外在形态审美的方向转变,有时文化内涵甚至成为建筑功能表达的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个过程耐人寻味。因此,如何妥善处理建筑非遗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也就自然成为激发造型创意、延续民族风格、提升文化品位的重要环节。

继承与创新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共同体。解决这个具有普遍性的历史课题,首先必须精准掌控好继承与借鉴的平衡。传统建筑受客观因素和族群生活习俗的制约,带有极其鲜明的地域特征。中国黄河长江流域的先民多半生活在平原地带,建筑只能以泥土砖木结构为主;而大多处于丘陵地带的欧洲,建筑自然以石拱廊柱构造见长。由于人在建筑材料的选择、配搭以及营建中的主导性作用,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由语言、习俗、信仰和情趣等共同凝结起来的民族意识,默默地渗透于建筑的每一条肌理和细节之中,最终固化为自身特有的建筑风格,形成融入族群血脉的文化认同。譬如,长城作为曾经的军事防御工事,在我国古代农业社会一直发挥着和平保障的实际功用。此后历经千年,长城逐渐被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与哺育中华民族的长江、黄河等一起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这充分表明在建筑实用和审美功能之外的文化象征意涵,常常和特定的民族国家认同联系在一起。建筑设计建造者在把握本土与外来关系时,尤其需要深思熟虑,高度尊重建筑的“本土性”特征。当然,传统不是僵化的模板,“本土性”也绝不意味着一成不变的沿袭。处在全球一体化时代,闭关锁国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汲取外来建筑精华为我所用必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所以,当代建筑的“拿来”不能背离传统,如果不着边际地照搬照抄,毫无文脉接续地另起炉灶,贪大求洋复制出的不伦不类的异物肯定难接地气,也会有悖于约定俗成的审美习惯,不被族群所接受。只有在承继传统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借鉴外来建筑优长,在融会中西、贯通古今的深度化合中,发扬光大古典建筑传统,不断提升当代建筑的文化格调和营造水平,才是建筑在交流融合中发展进步的唯一可行的正确路径。

其次,必须把守正与创新结合起来。不守正,建筑就没有传续的根基;不创新,传统就成为僵死的程式。守正需要秉持传统根脉,创新要求注入时代新质,二者的有机结合,方可让建筑的传统风貌与时代气质既多彩斑斓又相互印证的交织在一起,为当代建筑留取鲜明的代纪赓续的踪影,让人们找回乡愁的记忆。守正离不开传统,而传统的沿革存续却是个动态的历史进程。如果不能吸纳与兼容外来文化、现代科技和新的审美元素,如果没有始终不渝地坚持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如果不能激情洋溢地注入且体现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风尚,民族建筑就不可能保持长久而旺盛生命活力。新时期以来,许多固本出新的成功案例无不诠释着这样一些朴素的道理。像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中央美术学院、孔子研究院、苏州博物馆和宁波博物馆等大型场馆的设计,不仅保留了中国传统宫廷建筑的恢宏与壮观,而且还结合时代需求且协调周边环境,或吸收地域文化、或融入民居特色,为非遗传承留下了许多十分宝贵的建筑范本。除场馆类建设外,民居建筑亦如此。像北京菊儿胡同危旧房改建、杭州富阳东梓关回迁农居、莫干山大乐之野庾村民宿、红河元阳哈尼族民居改造、内蒙古清水河老牛湾村舍、湖州安吉景坞绿色农居、温岭桃花源小区以及木兰围场、西溪南村望山、山东凤凰措的翻建项目等,都一改民建工程火柴盒般的款式,力求把古典民居的韵致和现代生活理念密切结合起来,妥善处置私家房舍宅院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把现世生活的烟火气融入古典的山水园林之中,在市井的喧嚣之地开辟一方闹中取静的洞天,让人体验出与众不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意境。所有这些,都是当下建筑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最佳印证。

再次,必须坚持发挥个性与尊重规律相统一。建筑属于科技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人工建构,特别需要高智商的个性化创造。没有个性化表达,建筑就无法展现出生命的光彩。然而,建筑又是一种极为复杂的造型艺术,其结构、框架之类绝对必须严格遵循物理学和力学原理,其中的基本规则一旦破坏,房倒屋塌的惨剧立马兑现。同时,建筑作为人工营造且又直接为人服务的有形艺术实体,它又必须“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最起码:外形要美观大方、结构要精确合理;内饰要优美和谐、布局要舒展流畅;既能最大限度开掘实用空间,又能赏心悦目、给人以安全舒适之感——这是最基本的审美要求。另外,作为一种空间存在物体,建筑还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与周边环境以及其他建筑相协调。建筑通常都不是孤立存在,它们与周围建筑、生产生活设施、自然景观生态乃至气候条件等共同构成人居环境。一座好的建筑,一定非常重视与周围环境的“对话”关系。所谓“协调”与“对话”,不仅指颜色、造型、风格等搭配不相忤,还指建筑与环境互为补充、相映成趣。比如苏州博物馆,其白墙黛瓦和山水园林等元素都紧密融入传统文脉和地理环境,而玻璃、钢铁结构又在室内巧借大片天光,以满足现代博物馆实用需求,立体几何形天窗与斜坡构成极具识别度的屋顶造型,使整座建筑与周遭环境和谐天成,又透露出鲜明简洁的现代感。在与时空环境“协调”“对话”基础上形成的造型差异,使建筑的艺术个性经得起端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如果与周边环境相抵牾,再好的建构也会大打折扣,这是建筑美学的基本常识。那些一味否定传统、颠覆审美,把恶心推向极致的病态式“先锋”追求,那些以浅薄作深刻、以愚昧当智慧的恶俗“时髦”,到头来只会让崇高陷入平庸、把协调变成畸形,使传统文化遭受残忍践踏。这类企图靠异想天开来惊世骇俗、靠搜奇猎异来夺人眼球的垃圾建造,只能是对建筑美学的亵渎与背叛,最终将“摧毁一切审美愉悦、进而摧毁艺术美”(康德语)。总之,在科技高度发达、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建筑只有在遵循建筑艺术规律的前提下,紧跟潮流、把握趋势、继往开来,充分发挥设计与建造者的艺术个性,让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竞相迸发,才能确保整个行业始终涌动蓬勃的生命朝气,不断实现当代建筑的历史性突破。

最后,为了更加有效地奖优戒劣,切实杜绝各类怪异丑陋建筑的不断出笼,我们呼吁政府主管部门在不断推出和表彰那些优秀建筑的同时,也要高度警惕此类现象引发的不良影响,彻底清除这些怪诞建筑赖以滋生的土壤,为人民大众的美好生活提供一个更加温馨恬适的活动空间。

这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宏观管理。既要严格建筑设计师、工程师等的资格认定标准,从严掌握、宁缺毋滥,又要不断强化建筑工程部门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以此为契机,切实整饬不良风气,崇尚专业精神,在全行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各地规划建筑领域都应成立由建筑专家、城市规划、美学教授和社会贤达组成的咨询机构,凡是重要的大型场馆和集中的社区改建项目,在立项之前和设计方案初成之后,都须经过专家咨询机构的评估与审议,方可进入正式的施工程序。筹备实施的重大建设项目,在专家评议阶段即可考虑同时广泛征求在地公众的意见与建议。特别重大的项目,如有必要,可以面向全国甚至国际同行征求意见。各方建议均可作为项目规划设计的重要参考。规划设计完成后,还应在公共媒介或者网络平台上进行公示,进一步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尽量避免重要公共设施、文化遗存、古老街区改建后留有重大缺憾。不让那些不伦不类的荒诞建筑有任何炮制出笼的机会,不给它们留下任何招摇过市的空间。同时建立相应的惩戒机制,借定期举办优秀建筑鲁班奖之机,不妨也适时开展一些最差建筑评选活动。凡是经专家和大众评议进入丑陋建筑排行榜的,可以考虑列入行业黑名单。在公布最丑建筑名单的同时,清晰地把设计者和决策人的姓名用黑体字标出来,即便不给当事人任何行政处罚,至少也可以对后来者产生某种警示作用。

伟大的时代呼唤更多的经典建筑问世。我们要积极推动中国当代建筑别开生面的固本出新,鼓励建筑行业的有志者勇于摆脱各种世俗的名缰利锁,拿出高远的眼光、见识与情怀,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用更多更好的既显示古老民族聪明才智、又体现人类共同审美价值,既显示传统建筑文化韵致、又体现当下时代精神,既显示当代行业最高技艺水准、又体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造型生动、风格多样的新型建筑,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独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标志性文化遗产,为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留下一批气宇轩昂、彪炳千秋的文化地标。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

2021-03-27 云德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171.html 1 别让怪诞建筑招摇过市 4,17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