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冰洁
今年“五一”假期,定闹钟、刷手机、查攻略,已不仅仅是为了抢火车票了——随着三星堆、海昏侯的考古热潮,“博物馆门票一票难求”等词条相继登上热搜,博物馆游的确“火”起来了,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已日益高涨。
与历史隔空对话
有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前两日,三星堆博物馆累计接待游客34574人,比2019年同期增长约284.4%;被网友调侃“只见人头不见俑”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每日限流6.5万人;故宫博物院假期门票提前多日就已售罄……某票务平台上,考古、博物馆、文化遗址等相关商品预订量同比增长超过15倍。
许多游客去国家一级博物馆的上海博物馆,就是冲着晚清出土的“海内青铜器三宝”而去的。因为除了在中国台湾的毛公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大盂鼎,周朝遗存的这“三宝”中的另外一尊就是在上海博物馆的大克鼎。大克鼎1890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鼎内有铭文290字,记录了宫廷高级御厨长克,世袭先祖功业,被周王任命与赏赐大量土地与奴隶的相关内容。
石器、玉器、金器、青铜器……这一件件文物不只是见证历史的藏品,更是滋养文化血脉的“甘泉”。人们来到博物馆,通过千百年来遗存下来的文物与历史隔空对话,不仅能丰富文化生活,更能让更多人触摸历史脉搏、感知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当然,一件件有创意的文创产品,也是沟通当代与古代的重要媒介。“五一”期间,北京的游客莫然在三星堆博物馆门口秀出自己手中的三星堆版“娃娃头”雪糕,引来好友的追捧和点赞。“五一”小长假期间各地文创雪糕纷纷“出圈”,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比如三星堆博物馆以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两款青铜面具为模板,打造了“娃娃头”,以“青铜味”(抹茶)和“出土味”(巧克力)区分,1200多支冰糕一上午就被抢空。由此更是引发了各地“文创雪糕大赛”:陕西推出了“兵马俑雪糕”,甘肃推出了“莫高窟雪糕”,湖北除了“黄鹤楼雪糕”外还有越王勾践剑慕斯、编钟巧克力、鹿角立鹤红丝绒等文物甜点,当然也少不了前几年就火过一阵的“故宫瑞兽雪糕”和“国家博物馆文物雪糕”。
非国有博物馆放异彩
随着近年来“博物馆热”的兴起,非国有博物馆作为新兴的博物馆类型,不仅在藏品上可以作为国有博物馆的补充,在观众体验感、互动感方面也有着不小的突破。
去上海中心大厦的游客,有人是为了领略中国第一高楼“一览众山小”的风姿,也有人来到位于37层的上海观复博物馆,感受中国第一个被官方认证的私人收藏博物馆的馆藏魅力。
观复博物馆在北京、上海、厦门等地各有分馆,建筑风格各异,藏品则各具千秋。记者在走访时发现,上海的观复博物馆,除了瓷器馆、东西馆、金器馆、造像馆4个固定展厅以及一个临时展厅外,还在这座现代化建筑中,融入了传统中式园林庭院的元素,名为“半亩园”。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半亩园”只对观复博物馆会员开放。人们游览博物馆之余,还可以在这里休憩、喝茶。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成功案例还有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作为“全国优秀非国有博物馆”,不仅在抢救、保护、收藏、展示以中国古代壁画为中心的物质文化遗产,和具有陕西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还是唯一一家将“五星级酒店+精品博物馆”的成熟模式引入国内的非国有博物馆,并于2020年12月被评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除精美的馆藏文物外,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还联合环球识梦公司,设计了一个“可以玩的印象派展”。这个“实幻印象—印象派互动展”将印象派大师的画作真迹与VR技术和AR动作识别技术相结合,实现光影幻境的完美融合。比如,举起胳膊,你在画中就有了一个撑伞的形象,仿佛置身法国艺术家卡耶博特《巴黎街,雨天》的画作中;也可以“走入”莫奈的花园,感受草长莺飞、睡莲绽放。在这里,观众不再是单纯看展,而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去认识和感受印象派画作中的“实与幻”。这个展览不仅成为西安新晋网红打卡地,也兼具美育启蒙之能,让孩子对美术的兴趣从“可以玩的展览”开始。
博物馆是文化的窗口
在“博物馆热”现象背后,是人们对丰富文化生活的需求。
如何让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经过实地调研的几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建议。
“博物馆是我们国家重要历史遗存的所在地,它承载着我们国家的民族记忆和文化脉络,是连接历史和未来的重要桥梁。”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张小影看来,把博物馆办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校”,需要还原文物的真实面目,加强对文物所处年代背景、来龙去脉的研究,让文物从“藏品”变成“展品”,更多展现在观众面前。
“从曲江艺术博物馆这类非国有博物馆可以看出,博物馆实际上是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只有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文博事业中,才能让更多的观众通过参观博物馆获得知识、增加文化自信。”张小影说。
调研过几十家博物馆的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刘广发现,每个博物馆都有文创中心,但创新力度不大。他建议博物馆可以从美学角度和艺术角度,将文创与城市建筑结合在一起。“比如把博物馆文创元素加入城市路灯中,变成每个城市的标杆。或者与一些品牌合作,把艺术品变为原生品,老百姓买回家中可以增加文化氛围。”
对于文创产品让文物“活起来”,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原常务副院长王亚民对此有独到见解。“文创产品不仅仅是一个经营类型,更是一个文化行为。我们博物馆人应该破除禁锢、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激发博物馆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活力,进一步提高文创产业、文创产品的认知能力。”
王亚民建议博物馆加强与社会相关企业的合作,把博物馆的经营推向新高度。“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必须升级,现在很多文创产品还处于被复制、被模仿的阶段,比如这个博物馆做杯子,其他地方也学着做杯子。”他认为,博物馆文创要想突围,就是要研究5000年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生活环境,中国人最需要什么,如何才能满足人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创新是最好的传承,正是因为不断创新,才让博物馆和观众越来越近。王亚民认为,文创作为博物馆的衍生产品,每一件东西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我们将文创产品作为礼品送给朋友的同时,就可以给人们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