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民意周刊

让“碍”走开,让“爱”进来

钟倩

5月16日,是第31个全国助残日,今年助残日的主题是“巩固残疾人脱贫成果,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当前,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硬件设施日趋完善,残疾人主动融入社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也“水涨船高”。但软环境还存在诸多障碍、门槛、栅栏,隐性歧视依旧是制约残疾人全面发展的绊脚石。近日,重庆残障女硕士邹蜜为适应行业规范,参加了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通过了笔试和面试却因为下肢残疾,被卡在了体检环节。同为残疾人,我感同身受的是,公众呼吁从顶层设计放宽教师体检标准只是一方面,要想从根源破解问题,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助力。

现实生活中,残障人士被标签化、特殊化、被遗忘的情况并不鲜见。“身体不方便,还出来干吗”“在轮椅上写作,真是身残志坚”“残疾人驾车上路,不是多了个马路杀手吗”……每每听到这样的话语,都会让残障人士颇感不适。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但平日很难看到他们的身影。比如,健全人遇到身体哪里不舒服,就直接去医院或诊所看病。但对残障人士而言,就要考虑出行、乘车、就诊次数等。由于出行不便,一般选择“能忍则忍”。再说看电影,残障人士都有这方面的精神需求。然而,盲人看电影需要有人讲述,肢残人看电影需要无障碍通道,当无障碍环境达不到基本要求时,就会使走出家门变得举步维艰。

除此之外,残障人士被视作“麻烦”、“包袱”的僵化思维依然存在。我之前去参加过一个活动,由于临时调整了时间不知情,导致白跑了一趟。主办方让回来等通知,结果活动延后一天举行,却没有人再通知笔者,导致最终也没能参加这个活动。事后问起为什么没人通知,得到的答案是:看你一个残障人士跑来跑去也挺麻烦的,想想算了,就没通知你。其实,这看起来是错过了一次活动,但实际上挫伤的却是一个人的心灵和意志。

每个人都不想被贴上标签,每个人都是独立鲜活的个体,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青春,残障人士也是如此。可当软环境布满各种障碍,影响和制约的不仅是残障群体融入社会和全面发展,更是拉低了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形成另一种狭隘。

作家史铁生曾写道,“先把自己置于一个很低的位置上,爬上了平地,就以为是爬上了山顶,不知道那块平地也是在深渊中。最糟的是,人们对伤残人的偏见就这样铸成了,加深了。”摆正心的位置,偏见也会被纠正或扭转。对我而言,作为政协委员,我始终把责任放在首位,为残疾人群体鼓与呼,因为我更懂得他们;身为青年作家,我的文学创作也是致力于消除偏见,通过文字让人们懂得特殊群体的尊严和心灵,实现越了解越包容。近日,我提交了《关于设立“全国无障碍日”的建议》,正是在于消除偏见和歧视,增进沟通与包容,从而提高“残健共融”的社会水平,凝聚友善互助的社会共识,为残障人士更加积极主动拥抱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让“碍”走开,让“爱”进来,从现在开始,每个人的努力都很重要,这是我最想表达的。

﹙作者系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2021-05-17 钟倩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6562.html 1 让“碍”走开,让“爱”进来 6,56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