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调查研究

从精神到文化

本报记者 吕巍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一路走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都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无不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感召下,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现实需要转化为投身科学事业的内在动力,矢志报国、奋斗不已。

“如今,面对各种‘卡脖子’的技术短板,如果不以强烈爱国精神争生存、求发展,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迎头赶上的。”调研组的委员们都认为,广大科技人员唯有胸怀祖国,才可能认识到“卡脖子”技术问题不解决,就会使得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受制于人。唯有从这种生存意识和危机意识中激发出创新的精神力量,勇攀高峰、敢为人先,才会使得科技工作者像老一辈科学家那样,坚定不移地通过创新寻求突破,化不可能为可能。

还有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

如果说爱国精神是激发科技工作者投身创新的磅礴无比的情感力量,创新精神激发的是创造性开拓未来的理性力量,那么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就是对传统创新精神的继承发扬,是对民族创新性格的提炼塑造。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强调锲而不舍的执着与坚持,强调继承与创新。

调研中,委员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对我国“十四五”以及更长时期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大家纷纷表示,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充分尊重科研人员的好奇心和自由探索的动机,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好奇心与科学探索的氛围;要鼓励科研人员开展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学会在知识的边界寻找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观念;要促使科研人员认识到创新的社会影响,明确科学探索的责任,使其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和造福人类有机地结合起来,拿出更多独创的发现与创新;要推进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讲好高校科技报国故事,建设求真务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水到渠成的创建新文化。

当科学家精神从一种精神特质转化为创新文化和社会生态,其对中国创新发展的驱动力将被大大激活。

2021-05-26 吕巍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7117.html 1 从精神到文化 7,11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