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评论

念好实事求是的“真经”

丁东

透过百年党史,“实事求是”一直是我们党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它指引我党直面挑战,战胜困难,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自东汉班固编撰的《汉书·河间献王传》,书中用“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称赞河间献王刘德的治学态度。唐代颜师古所作的注,将“实事求是”一词解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意思是说,研究学问,追求事物的原理,必须掌握充分的事实根据,用事实说话,然后再从事实中找出真实的结论。

对于“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有着非常深刻的体悟。年轻时,他在岳麓书院读书时,推开宿舍的窗户,便可见由湖南大学校长宾步程手书、高悬讲堂檐下的“实事求是”匾额,可谓入脑入心。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写道,“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1940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他非常重要的政治代表作《新民主主义论》中,探讨中国向何处去、怎样引导中华民族获取解放之路时指出:“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自以为是’和‘好为人师’那样狂妄的态度是决不能解决问题的。”1941年,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详细解释了“实事求是”的内涵:“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他认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1943年,毛泽东同志亲笔书写“实事求是”,作为延安中央党校的校训。

可以说,毛泽东同志运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智慧,赋予这个古老命题以新的含义,并付诸革命实践。

从我党的发展历史来看,革命事业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无不建立在实事求是之上。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开创出一条崭新的大道。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邓小平同志根据国内、国际形势,毅然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让中国走上了和平崛起和繁荣发展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的数十年间,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而这一切变化,都来源于党中央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审时度势,科学决策,超越自我,砥砺奋进。可以说,没有实事求是,就不可能有今日中国如此伟大的成就。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梦想的今天,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每一位党员、干部更应该从党史学习中悟透精髓、汲取力量,切实念好实事求是的“真经”,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重实际,着力祛除脱离实际的顽疾。两脚沾泥,真正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确保决策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说实话,着力祛除弄虚作假的顽疾。如实、全面、准确地反映真实情况,不弄虚作假,不夸大成绩,不回避失误,是什么讲什么,做多少讲多少。办实事,着力祛除形式主义的顽疾。崇尚实干精神,大兴实干之风。少一些“光说不练”,多一些埋头苦干;少一些“文山会海”,多一些精准施策;少一些“作秀摆拍”,多一些只做不说。以切实的工作目标、扎实的工作措施,务实的工作作风,促进发展,造福群众。求实效,着力祛除不讲实效的顽疾。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不务虚名,不图光鲜,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勤勤恳恳干实事,实实在在谋发展。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必须把实事求是作为一种品质去追求,作为一种境界去修炼,作为一种责任去承担,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不断增强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做好本职工作;以实事求是的作风,投身伟大事业;以实事求是的追求,书写人生芳华。

(作者系江苏省张家港市政协副主席)

2021-06-08 丁东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7704.html 1 念好实事求是的“真经” 7,70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