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07版:健康周刊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程凯:

政府主导,多方协同,织牢近视防控网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是一项非常重要且非常困难的工作,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个人有几点思考。

近视防治到底是谁的事?这需要从需求找到解决方案。

近视防治不是单一因素,从医学发病讲,它是多因素疾病,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医疗机构多方面资源共同参与,才能解决这个复杂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只有政府才能解决,因为只有政府才能统筹多方资源、统一部署。因此,政府应首先完成职能转化,不再只是出台导向性决策而是应该亲自组织决策的落实。同时,评测机制、监督机制也都应该面对政府,至少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数据考核。

此外,还需要转换角色的是医疗机构和专家。医学人才和医疗机构的设置,包括里面的科室设置,每天所做的工作都是面对病人。医生的工作就是要通过医学研究、医学知识,对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有自己的判断。因此,对于从幼儿园时期就开始的近视这一问题的防控,医疗机构和专家需要作出顶层设计,这一设计可以依靠大数据、智能化等手段,来实现对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的早期监测。比如,小学可从一年级开始,每年引入关键性的客观指标。原来查视力是主观评测,现在要加入屈光值评测。发挥医疗的作用,就能判断并预测99%的视力问题。

学校在近视防控过程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是近视防治的关键实施主体。学校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去监测,拿到一手的数据,并在干预过程中发挥学校应有的作用。校医具备一定的医学常识,可以参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人工智能设备的使用。有了这样的设备,孩子的视觉发育数据就可以不依赖于专业眼视光学的医生收集,而是完全可以通过智能设备动态、实时、多频次收集。第二,在国家、政府的监控和管理下,参与线上数据库的数据建立与分析。第三,对校医进行技术培训。因为收集数据要规范,这个技术培训相对容易,而且卫健委、教委都有相应的资金和机制。第四,在这个过程中,由校医实施干预,要尽量做到绿色、无创,且家长同意并通过医学伦理审查,这方面耳穴压豆等中医适宜技术有广阔的应用场景。

总的来说,如果能建立起政府的政策组织,医疗机构和专家的顶层设计,学校终端的省市监测和数据收集,再加上专业的校医团队培养和人工智能、大数据设备的引入,我们应该可以建立一个“天罗地网”式的防控网,来解决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问题。作为政协委员,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我会持续关注这个问题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和推广,用我们的医学常识,尽力为这项工作、为我们青少年儿童的眼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陈晶 整理)

2021-06-09 陈晶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程凯: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7801.html 1 政府主导,多方协同,织牢近视防控网 7,80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