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菡娟
自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后,“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距离2030年实现碳达峰还有不到10年的时间。在这场硬仗和大考中我们又该如何取胜?
一直以来,全国政协以党和国家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尤其是在“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和大考中更要发挥独特的作用。
2021年4月22日至28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何维率“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调研组赴上海和福建开展了专题调研。
■选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从去年9月份至今,“碳达峰碳中和”热度不减。
“要充分认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是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应对国际国内新形势的重大战略安排。”全国政协副主席何维不止一次地强调。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求变、应变。
“十四五”时期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5年,这对于我国来说面临哪些挑战?能源如何转型?如何利用好“十四五”这个关键时期?
对于全国政协来说,党中央作出重要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明确号召,政协责无旁贷。
也正因为如此,在今年初全国政协主席会议研究全国政协重大协商议题时,何维建议增加“推动碳达峰碳中和”一项。在他看来,全国政协的调研题目一定要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紧扣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要决策部署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碳达峰碳中和恰恰是这样的主题。
随后,何维又推动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在今年的计划中增加了“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调研等工作。
很快,碳达峰碳中和被列入2021年全国政协重大战略性研究课题,同时也是全国政协重点情况通报会主题、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以及常委会服务的专题调研题目。
“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专题调研”也受到了委员们的热烈响应。
作为来自煤炭大省山西的全国政协常委,周然积极报名参加。“选题选得特别有意义,很有前瞻性,可以说碳达峰碳中和不仅是解决我国发展的问题,也是事关未来人类生存的大事。”
全国政协委员余德辉表示,“我国向世界宣示‘3060’的目标,要求我们为经济转型做出更为扎实的努力。”
“我们将努力搭建协商民主的平台,希望委员们在路径选择、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强固碳和碳汇、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作用、统筹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等方面凝聚共识,形成比较统一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这项工作。”何维要求。
■行前:读书群广搭平台
和全国政协人资环委以往的调研不同,“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专题调研在开始之前就进行了充分的“预热”。
“主要是学习。”全国政协常委李朋德告诉记者,“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全局和长远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绝对不是简单的口号,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
虽然“碳达峰碳中和”口号喊得火热,但李朋德也发现,“这对于国内乃至国际上来说都是一个新生事物,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治理方案和路径。对于这个课题,不光老百姓不理解,很多委员也不是很明白。”
实际上,早在今年1月份,在全国政协人资环委主任李伟、副主任刘雅鸣的全力支持下,全国政协委员读书群将“气候变化”作为其中的一个主题。
据介绍,气候变化读书群分别围绕“气候变化的事实及风险”“气候变化与国际合作”“科学利用地下空间,建设绿色低碳基础设施”“绿色城市和韧性城市”“气候变化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约束下的能源供给”6个专题开展了深入浅出的导读,引起了很多委员的热烈反响,参与人数达136人,位列所有10个读书群的第四名。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两会期间,有30多个委员的提案和发言涉及气候变化和碳中和的相关工作,这些都得益于气候变化读书群的交流碰撞,产生了建言献策的思想火花。”李伟说。
但对于这样一个“事关中国乃至全球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来说,全国政协人资环委觉得这还远远不够:读书群还要继续发挥作用。
巧合的是,今年两会之后,中国社科院和中国气象局的相关专家推出了《碳达峰碳中和100问》一书,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意义、科学内涵、政策行动等不同角度,用比较通俗易懂的方法,对碳达峰碳中和做了全面、详细的解读。
于是,李朋德成为全国政协生态文明建设读书群的“群主”之一,这本《碳达峰碳中和100问》正是读书的方向。
“因为自己也并非这方面的专家,希望和大家在这个群里边读、边学、边研究。”刚开始,李朋德表示“压力很大”。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个群特别火热。“每个人都有很独到的见解,从核电、地热发电、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利用,到如何减少碳排放,再到如何利用新技术进行‘碳封存’,委员们集思广益,贡献了很多智慧。”李朋德说。
委员们还不满足于线上的交流,读书群还举办了多次线下活动,如到金风科技等地方进行实地调研。
“这个读书群里的很多委员也参加了这次调研,希望读书群和调研等不同形式的活动结合起来,能真正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发挥作用。”李朋德说。
■调研:深入地方看实情
在经过精心的准备后,4月22日,由何维带队、李伟任组长的调研组奔赴上海、福建调研。
“对调研点的选择非常满意。上海是探索和实施国家重大战略的先行者、排头兵,而福建是我国三个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之一,相信此行会很有收获。”行前,李朋德对此次调研充满期待。
而在上海,也让委员们觉得不虚此行。
“以一座大厦为例,在用电高峰期,虚拟发电厂控制系统只需对大厦各楼层中央空调的预设温度、风机转速、送风量等参数进行一定的柔性调节,就能够通过减负为电网短期释放出超过100千瓦时电能。”上海黄浦区虚拟电厂项目引起了调研组的兴趣。
“如果同时管控几百座这样的大厦,就可以释放出几万千瓦时的电能,对于整个电网来说这就相当于是新建了一个发电厂。”上海腾天节能技术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皓说。
“这个挺好。”李伟对虚拟电厂的发展给予肯定。他还提到了地下停车场,“有的地下停车场在没人的情况下照明灯也一直亮着,很浪费,完全可以采用这种办法来管理,一年下来也节省不少呢。”
两边是高高架起的管道,仿佛来到了“钢铁森林”,这是全球最大的钢铁企业——中国宝武集团。但在产量、规模、效益、销售收入等稳坐世界第一的同时,也面临着能源消耗总量、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巨大的现实。
宝武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做了哪些准备?
委员们了解到,宝武将以优化管理、提升效率的路径力争实现2023年碳达峰,以技术创新、优化流程的路径力争2035年减碳30%;以工艺革命、流程再造的路径力争实现2050年碳中和。
“力争提前10年的时间实现碳中和,这也彰显了大型央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切实履行责任和义务的决心。”全国政协委员凌振国表示。
“上海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进行了非常有力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非常可贵的经验,很受启发。”刘雅鸣说。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路上,核电不能缺席。调研组的福建之行也让委员们见识了“大国重器”的力量。
从福州市出发差不多两个小时的车程,就来到了福清核电站。
因地质构造稳定,地形地貌条件较好,淡水补给便捷,冷却水取水方便。福清核电站的6台机组,一次规划,分期连续建设。其中1-4号机组,采用二代改进型压水堆核电技术,5、6号机组采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华龙一号”。
“安全性能如何?”
“对于减排能发挥多少作用?”
……
委员们问个不停。
据介绍,6台机计划2021年全部建成发电,届时年发电能力可达500亿千瓦时左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
看完核电站这个“大家伙”,委员们还见识了厦门的“小清新”——碳中和林。
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碳中和项目,便通过以种植红树林的方式中和会议期间产生的碳排放,向世界传递低碳、环保办会的积极信号,践行金砖国家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精神。这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史上尚属首次,也是厦门市通过造林方式实现零排放目标的第一个大型国际会议,使项目成为国内外大型会议碳中和林的示范样板。
一路行,一路问,6天来,调研组从上海到福建,从企业到社区到高校,从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发展到低碳社区建设、碳中和科技创新,委员们纷纷表示,“对3060目标有了信心。”
窥一斑可见全豹。
在上海、福建取得积极进展的背后是近年来我国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
近年来,我国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有效扭转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局面。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了48.4%,比2015年下降了18.2%,提前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比2005年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和承诺。
与此同时,能源结构不断优化。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2.2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29.5%,较2012年增长9.5个百分点,有力支撑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9%。
李朋德对此次调研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次调研延续了全国政协人资环委的传统,走基层、看典型,而且调研组的成员是领导干部专家相结合,所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有深度、有广度、有高度。”
“通过调研,深刻地理解了3060目标的伟大意义,这为我国各行各业提供了战略性发展的机遇。”全国政协委员何满潮说。
■建议:广谋良策为达标
“调研组的同志留一下,咱们再开个会,商量一下调研报告。”调研结束的前一天,李伟招呼委员们开会。
显然,调研的行程虽然结束,但委员们的工作远远没有结束。
虽然在上海、福建看到了很多好的做法和经验,但在委员们看来,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消除贫困、治理污染等一系列艰巨任务。
“对于碳达峰碳中和的认识和意识仍有待提高。对于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缺乏深刻认识,过度强调碳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负面作用;社会低碳意识也有待增强。”全国政协委员谷树忠表示。
“我国碳中和能力提升空间有多大?能源植物的碳中和潜力有多大?……对这些问题还缺乏清晰的认识,亟须开展系统研究。”全国政协委员陈利顶说。
在委员们看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需要采取更强的政策行动,意味着全面深刻的社会经济转型。
“要大力调整能源结构,着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何维在同上海、福建有关部门的座谈会上多次强调。
能源转型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峰的基础。李伟表示,“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继续压减高耗能行业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大幅度提高非化石能源比例,建立满足水电、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要求的新型电力系统。”
刘雅鸣则建议健全碳交易市场机制,不断推动碳交易市场发展壮大。
“要抓紧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必须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明确路线图、时间表。”凌振国建议。
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鄂竟平则强调,一定要因地制宜,从各地实际出发,在增加清洁能源比重的同时,也要增加碳汇能力,实现生态价值最大化。
鄂竟平的建议也得到多位委员的赞同。“要摸清我国碳汇区域分异,制定合理的碳中和分区路线图。”陈利顶说。
全国政协委员张兴赢把目光投向了碳核算体系。
“要完善碳核算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数据统计核算、数据管理和履约长效机制。完善气候变化法治体系,开展气候变化立法,在法治的框架下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实施,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张兴赢建议。
在碳达峰碳中和路上,科技的支撑也必不可少。
马永生委员认为,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促进能源化工行业低碳发展。
在调研中了解到厦门大学已经在碳消纳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何满潮建议厦门大学牵头,联合其他碳消纳相关的国家实验室等研究机构,快速形成碳消纳方面的国家战略科技创新力量,尽快部署碳消纳的研究和实施。
刘振宇委员专门提到,要加强对储能规模发展的科学分析,明确其对风、光、水等波动性能源生产的调峰幅度范围。
“农村碳汇交易是一个崭新的工作,需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加快完善农业碳汇交易。”全国政协委员王一莉说。
在完成“3060”目标的过程中,公众的参与必不可少。
周然建议要加快构建全民参与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大力开展低碳生活、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普宣传,推动科普知识进课本、进社区,提高全社会的气候意识和气候素质,引导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鼓励绿色出行,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