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了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讲话,其中指出,“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需要中方付出艰苦努力”。
当天也是调研组出发的第一天。委员们结束白天的调研活动之后,也认真学习领会重要讲话内容。
从年初全国政协人资环委的精心选题,到读书群的“预热”,再到调研途中的不断充电,注定“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调研组的委员们将付出多倍的辛苦和努力。
“我想请教一下,碳配额如何发放?”
“在推进这样碳达峰碳中和过程当中,目前体制是否顺畅?是否还有改进的空间?”
“这个节能新技术已经在哪些领域应用?”
……
每到一个调研点,委员们都有问不完的问题。
但在指出问题时,来自环境、经济、气象、能源等领域的专家委员们也毫不含糊。
“从碳汇角度上看,我国生态系统质量总体不高,碳汇能力偏低。”
“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联动性较强,发展与减排的矛盾依然存在,客观上影响绿色低碳的积极性。”
“碳排放核算机制和方法不完善、碳市场规模偏小、碳金融还未形成,低碳发展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还不健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长期专注从事卫星观测大气成分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的全国政协委员张兴赢,早在今年两会期间便提交了“关于加大投入建设碳中和科学监测和评估体系”的提案,并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调研的前几天,科技部请他参加了“温室气体卫星监测与排放核算”的研讨会,将对碳中和科学监测和评估展开相关研究。
不仅要奉献智慧力量,委员们也身体力行践行着绿色低碳理念。
在福建调研时,恰逢福州召开数字经济大会,宾馆一房难求,调研组的成员也不得不在两个相距步行需30分钟路程的酒店分别居住。
“不用送,我们要走回去,不仅能看福州的夜景,还能为碳达峰碳中和作贡献。”晚饭后,委员们谢绝了司机的好意,坚决要步行回去。
“一点碳那也是碳。”委员们笑着说。
6天的调研行程很快结束,但委员们对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思考却并未停止。
调研结束后,全国政协委员王一莉又前往福建武夷山乡村调研。事实上,今年以来,王一莉已分别前往多个乡村,上门与百位农庄农户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生态新农村、低碳新生活的意见,用王一莉的话说:“离泥土越近,越有生命力!”
全国政协委员凌振国在乘火车从南通返回北京的路上,当乘务员询问他空调温度是否合适时也引发了他的思考:“车上的空调温度过高或者过低,乘客群众都会感到不适,更为重要的是,空调温度的不适宜会造成过量能耗,增加碳排放,对国家整体碳达峰造成压力。”
全国政协委员余德辉则表示,“仅仅这两个地方的调研还不够,希望有更多的地方经验供参考。”
为此,为增强调研工作的区域代表性,全国政协还请内蒙古自治区、广东省政协开展协同调研。
如果说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面临的一场硬仗、一次大考,在全国各地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在这次考试中,一定能交上完美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