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学富
1937年7月7日,日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全民族抗战爆发。时任宛平县长的王冷斋奉命与日方谈判,他胸怀大义,与强盗针锋相对,并留下了一些诗作,从中可以看出卢沟桥事变的一些真相。
报道强邻夜弄兵
王冷斋(1892~1960),笔名冷公,福建闽侯人。他18岁入保定军官学校第二期,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曾在北洋政府工作。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创办《京津晚报》和远东通讯社,因公开揭露政客们的贿选活动,被军阀通缉,浪迹天涯。1935年12月,应保定军校同学、时任北平市长秦德纯的邀请,出任北平市政府参事兼宣传室主任。1937年1月,任河北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宛平县县长。
此时的宛平县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所谓的军事演习。7月7日夜11时,正在卢沟桥附近演习的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严词拒绝。王冷斋写诗曰:“一声刁斗动孤城,报道强邻夜弄兵。月黑星辰烟雾起,时当七夕近三更。”
当夜12时,第29军副军长、北平市市长秦德纯命令王冷斋迅速查明真相,以便处理。王随即通知驻守宛平城的第219团第3营营长金振中查询,又令警察在城区内搜索。经调查,城内守兵并无开枪之事,也没有失踪日军的踪影。王冷斋据实向秦德纯汇报。为避免扩大事端,王冷斋奉命与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谈判。面对强敌,王冷斋不卑不亢、据理力争,维护中方的权益。他曾写诗曰:“诪张为幻本无根,惯技由来不足论。藏本当年原自匿,诘他松井欲无言。”
就在谈判之时,王冷斋接到报告,驻丰台日军500余人并炮6门,正开赴卢沟桥,战事一触即发。为争取和平解决争端,中日双方谈判代表分乘两辆汽车连夜前往宛平城。当行到距宛平城大约1公里的地方时,王冷斋看到公路和铁路涵洞均被日军占领,枪炮排列、士兵伏卧。
同车的日方代表寺平突然让停车,威胁王冷斋说:“你已经看到了,事态十分严重,现在来不及等待调查谈判,只有请你立即下令城内守军向西门撤出。日军进至东门城内约数十米地带再商量解决办法,以免冲突。”王冷斋反驳道:“此次来只负责调查,这是在你们机关部已经商定的。你所提我军撤出、你军进城的无理要求,离题太远,更谈不到。”寺平又进一步说:“平日日军演习都能穿城而过,何以今日不能进城?”王冷斋再一次驳斥说:“你接此项工作不久,以前的情形你或许不了解,我在此从没允许你们穿城而过,你所谓的先例是何年何月何日?请给我一个事实证明。”日方被驳得无言以对。
日军副联队长森田和寺平带王冷斋来到日军的阵地前,以武力相威胁。王冷斋大义凛然,严词斥责:“你们出尔反尔,前后矛盾,万一事态扩大,你们二人当负全责!”双方相持10多分钟。森田见恫吓不成,只好示意寺平与王冷斋一起进城。事后,王冷斋写诗云:“挟持左右尽弓刀,谁识书生胆气豪!谈笑头颅拼一掷,余生早已付鸿毛。”
霜锋闪处寒倭胆
进城后,中日双方在县署举行谈判。寺平仍然坚持要进城搜查,王冷斋坚决反对。正在交涉间,也就是7月8日5时左右,日军向宛平县城发起猛烈攻击,打响了攻城第一枪,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奋起还击,日军在同一天内,连续进攻宛平城3次,均遭中国守军的英勇抵抗。王冷斋有诗曰:“脱身单骑纵归来,未格蛮心尚费猜。激励三军坚壁垒,任教强敌也难摧!”
面对言而无信的日军,王冷斋严词质问樱井等日方人员,并声明日军首先开枪破坏和谈大局,应负酿成事变的责任。樱井等日方人员支支吾吾,说可能是误会,表示努力调解,以免事态扩大。
7月8日下午,日军第1联队队长牟田口派人绕道从宛平城西门进城送信,请王冷斋和吉星文出城谈判。王冷斋以守土有责、不便擅离职守为由,拒绝出城。他一面派林耕宇代表和日方的寺平缒城而出,与牟田口面谈停火之事;一面用电话向北平市政府汇报日军先开火一事,请求与日军交涉制止。可是日军继续向我方射击,并用迫击炮攻城,炮弹命中专署办公房屋,毁坏严重。
7月8日夜,吉星文团的青年战士组成突击队,用绳梯缒出城外,在青纱帐的掩护下,沿永定河堤向铁路桥靠近。夜12时,日军已进入梦乡。突然,突击队如神兵天降,大获全胜,将日军一个中队全部砍杀在铁路桥上。其中一位年仅19岁的突击队员手刃日军13人,生擒1人。王冷斋闻讯后,兴奋异常,赋诗称赞中国健儿奋勇杀敌:“暗影沉沉夜战酣,大刀队里出奇男。霜锋闪处寒倭胆,牧马胡儿不敢南。”
睡狮一吼震寰瀛
中国军队夜袭成功,日军受到重创,中国军队连日来的忍声吞气一扫而光,战场上变被动为主动,日方只好坐下谈判。
7月9日早晨4时,北平市政府给王冷斋打来电话,通报说中日双方达成三点协议:(一)双方立即停止射击;(二)日军撤退至丰台,中国军队撤向卢沟桥以西;(三)城内防务除宛平原有保安队外,并由冀北保安队派来一部协同担任城防,人数限300人,定于本日上午9时到达接防,并由双方派员监督撤兵。
王冷斋以为协议签订,战事当可休,没想到协议签完仅两个小时,日军又向城内发炮70余枚。王冷斋立即向北平报告,并请向日方诘问。日方辩称是为掩护日军撤退。到了9时,协防的保安队还没有进城。经查,原来保安队在前来的路上遭到日军阻止,并发生冲突,中方阵亡1人,伤数人。后经北平方面交涉,保安队不准携带机关枪入城,又分兵押运机枪回北平,来到宛平的保安队员不足200人。经查,一部分日军仍隐匿在铁路涵洞内,没有完全撤走,还有白天撤走晚间又返回的。王冷斋看出日军是缓兵之计,写诗曰:“三张约法且言和,令下前锋共止戈。毕竟蛮夷无信义,撤兵意少缓兵多。”
由于连日来穿梭在北平和宛平间谈判,三昼夜没有休息,王冷斋病倒住进医院。当时的报道说:“王氏之心脏衰弱,短期内不能受刺激与行动,恐勉强挣扎,身体难免发生意外云。”可是他于7月12日一早就返回宛平县署上任。当王冷斋进入宛平县城时,民众闻讯而来,整齐地列于街道两旁欢迎这位临危不惧的“父母官”。然而,县署已被日军炸毁,短期内无法修复,他只好借了一处民房办公。
中国军民抵抗侵略,捍卫祖国尊严的英勇行为获得驻在北平的国外友人的同情和支持,他们冒险前来宛平城慰问。一位西方友人指着卢沟桥上的石狮,笑着向陪同的王冷斋说道:“睡狮今已醒矣。”王冷斋听后,深有感触,写诗云:“睡狮一吼震寰瀛,伐木丁丁见友声。博得同情人共赞,不辞艰险到危城。”
亿万人心同激愤
日军“现地谈判”,一方面是想借谈判压中方就范,另一方面则借谈判之名,争取调兵遣将的时间,所以日军并没有按照协议撤军。当王冷斋责问日方时,他们竟以寻找日军尸体残骸为借口,留下少量部队。王冷斋驳斥说:“搜寻残骸无需留下这么多的士兵,也无需携带机关枪等武器。”日方辩称唯恐受到中国军队袭击,不得不多留军队以资警戒。王冷斋说,如果真为搜索残骸,我方可以帮助办理。双方可各派委员多人组成徒手搜索队,到战地各处寻找。于是双方商定,中方派士兵10人,日方派士兵20人,由6名委员率领,徒手到卢沟桥附近地区搜索,时限24小时,无论搜到与否,届时日军都应向丰台撤退。
正当双方准备签字时,日方4名代表离席说接电话,竟一去不返。王冷斋对日军玩弄假和谈、真备战的阴谋早有觉察,他赋诗曰:“尔诈如何说我虞,弓刀不放见深图。背盟尽有辞堪借,莫问残骸究有无。”
各地民众纷纷组织团体,送来慰问信、慰劳品;平津学生组织战地服务团,到前线救护伤员、运送弹药;卢沟桥地区的居民为部队送水、送饭,搬运军用物资;长辛店铁路工人迅速在城墙上做好防空洞、挖好枪眼,以协助军队固守宛平城;华侨联合会也致电鼓励第29军再接再厉。军民精诚团结的情景让王冷斋感慨万千,他赋诗云:“见危授命分宜然,却敌全凭众志坚。遐迩关情劳慰勉,近来士女远飞笺。”
王冷斋返任后,连日与驻军会商城防,以加强巩固,做到有备无患,并代表地方长官慰劳将士,抚慰灾民,做好后方给养事宜。7月14日,王冷斋与平汉北段警备司令郑大章等联名发布布告,安定人心,并严禁宵小乘机滋扰,确保社会安定。《华北日报》7月18日报道:“(王冷斋)自日前扶病前往宛平后,连日对于救济难民、抚恤伤亡诸要务,督促进行,并会同该县驻防部队,维持治安,致力城防。”王冷斋以诗言志,表明他抗战到底的决心:“东倾雉堞北崩墙,血肉长城筑更强。众寡悬殊攻守异,孤城屹立岂寻常。”
王冷斋在与日方斡旋的同时,率部协助军队守城,抱定必死的决心,然而上峰命令撤军,没能实现与城共存亡的雄心壮志,实乃遗憾,他赋诗曰:“与城愧未共存亡,人庆更生我独伤。国步方艰应有待,头身终合向沙场。”
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电全国,呼吁:“武装保卫平津华北!为保卫国土流尽最后一滴血!全中国人民、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王冷斋闻之,兴奋异常、热烈响应,赋诗高歌:“延安振臂起高呼,合力前趋原执殳。亿万人心同激愤,山河保障定无虞。”
(作者系台儿庄战役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