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教育在线

转“危”为“机”需要教育智慧

面对失败,孩子们最为常见的思维误区之一是“中高考失败了,意味着我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把失败事件和个人价值绑定,陷入自我否定、自责之中,认为一次失败就是永久性的失败,自己再没前途和希望。如果孩子们一直困在其中,并缺少来自家长、老师、同伴的爱和支持,其心理能量可能会耗竭,将更难走出失败的泥沼。要帮助孩子从失败中奋起,最重要的原则是“多陪伴,少说教”:通过陪伴,孩子会相信自己是重要的和被爱着的,而减少说教,可以让孩子正在恢复中的自我价值不至于再度受伤。

第二种常见的思维误区是“失败说明我没有能力”——这些孩子们将失败片面解读为能力不足,并忽视从失败中获得成长进步的机会。如果父母回顾自己的生命历程会发现,在经历挑战和失败后,往往会对人生有新的理解、领悟,还可能会更加成熟、坚韧、有勇气。脑科学研究证实了人们在失败中成长的生理基础——在压力和挑战下,大脑神经元的成长速度更快,且如能在失败中坚持努力,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大脑可以更快速地学习和成长。“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想要让孩子们在逆境中获得成长动力,另一个重要的原则是“积极关注,聚焦解决”,即让孩子们看到自己做得还不错的方面,并见证其成长改变的意愿,最终帮助孩子充分认识到自己可以从失败中成长。

多陪伴,少说教

曾经有高考失利的学生这样告诉我们:“当知道分数后,我听到父母说什么,都会觉得他们在说我的失败,但其实他们一直在想方设法安慰我”。当处在失败的阴影下时,孩子们很难听进去父母“讲道理”的话语,此时最好的做法就是多陪伴——理解孩子的不容易,为孩子在物质和生活上提供帮助,多倾听孩子的想法,接纳他们的焦虑、不安、担忧等情绪,而且告诉他们,如果有需要可随时来找父母。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倾听,倾听中需要做到“语气平静”和“少说多听”,平静的语气可以降低孩子们的焦虑感,而多听则可以让孩子们感觉到被理解和关爱,从而吐露内心真实的感受。以下是一些可用的例子:

“我感觉你在思考一些事情,你想和我说说吗?”

“这件事确实是一个很突然的打击,我和你一样,都很难过。”

“这几天休息得还好?需要我做些什么吗?”

“如果你希望找我聊,随时都可以。”

“少说教”共有三部分,分别是“少励志教育”“少空洞安慰”和“少直接给建议”,这里我们将展示一些不恰当的做法,并分析其效果欠佳的原因。

“少励志教育”

错误示范——家长:“你看,×××复读了3年,最终考上了清华。”

学生:“我是个学渣,跟人家差远了,没办法。”

失败原因:“励志鸡汤”的事例反而会让孩子在比较过程中损害他们的自我能力感和价值感,激起自我防御反应。而且,正处于心理“恢复期”的孩子,也不适合“大步跑起来”。

“少空洞安慰”

错误示范——家长:“加油,你一定行。”

学生:“太累了,还是算了吧。”

失败原因:空洞的安慰会让孩子觉得敷衍,虽然能够体会到好意,但是很难获得被理解的感觉。

“少直接给建议”

错误示范——家长:“××学校××专业也不错,你的分数足够报。”

学生:“我不喜欢那里。”

失败原因分析:家长直接给建议会让孩子们觉得自己不被尊重,如需给建议,可以加一句“你觉得如何?”来征求他们的意见,维护自主感。

积极关注,聚焦解决

积极关注,简而言之就是基于事实的鼓励和肯定孩子,帮助孩子确认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以修复自信。在高考失利的情境下,想要积极关注到孩子的内心深处,则需要引导孩子“自我夸奖”——

孩子:“完全考砸了,我的未来没有希望了。”

家长:“听起来确实不容易,我也看到你在这个过程中做了很多努力。有没有哪些方面,你觉得做得还可以?”

当孩子说出自己的积极部分时,家长可以通过“还有吗?”“一定还有吧!”这样的语句,引导孩子多进行自我赞美,也可以直接赞美这些部分——“被看到”的感觉能提升孩子们的自信和自我价值感。

如果家长们已经做好了积极关注,孩子的信心往往会提升,这时可以趁热打铁,询问孩子后续的打算,聚焦解决方案。这时切忌直接提建议——在不了解孩子的想法时提出的建议,往往会激起反感。在此,特列出几个比较有效的亲子对话片段——

家长:“听起来你已经有了些想法,就目前而言,你觉得什么最重要呢?”

孩子:“我想……(提出对自己重要的价值、决定等)”

家长:“听起来这个确实很重要,我想你肯定也全面地思考过了这个决定,那你第一步打算怎么做?”

孩子:“我眼下准备……(提出的计划、安排,尤其是当下的一小步)”

家长:“好的,我相信你可以做得很好,如果你有需要,我们随时可以再聊。”

这里需要注意两点:首先,每个家庭都有独有的沟通习惯,只要抓住核心点“你的想法很重要”和“当下一小步”即可,其他内容可根据情况融会贯通使用。其次,如果这个时候孩子说“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可以包容地回应“没关系,你可以慢慢想,我随时都在这里”。我们的接纳、包容和随时的可被联系到,可以让孩子更快地恢复;相反,如果我们执意“讨个说法”,反倒会扰乱孩子的心神,阻碍成长。最后,如果孩子出现了持续两星期以上的失眠、情绪低落、暴躁易怒、茶饭不思、兴趣丧失等现象,或者杜绝和所有人来往,且已经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工作,那就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提供帮助。

所有的不美好都是为了迎接美好,所有的困难也都会为努力让行,每个人都会经历暂时的黑暗和恐惧,每个人也都有一个灯火通明的未来在远方等待。如果目前的结局让我们不快乐,那说明这一定不是最终的结局,希望经历过中高考失利的孩子,都能把压力和挫折化为前行的力量,走向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2021-07-14 林丹华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9414.html 1 转“危”为“机”需要教育智慧 9,41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