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方玉
“希望全省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坚持‘三心两进一流’工作思路,持续聚焦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这一‘国之大者’‘皖之大事’,建睿智之言、凝广泛共识,真正把人民政协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安徽省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助推之效。”6月16日,安徽省政协召开月度专题协商会,围绕“推进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建言献策,省政协主席张昌尔指出。
2020年9月24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隆重揭牌,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
为使这个寄托着安徽未来的“新生儿”更加健康成长,省委、省政府和省政协共同将“推进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列入2021年度政协民主协商计划。
■ 人才聚集
经过近3个月的筹备,在省政协召开月度专题协商会上,省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及相关部门、片区企业代表共聚一堂,进一步协助党委政府积极宣传政策、推动决策落实,广泛征求意见、凝聚各界共识。
话题首先落在人才上面。
省政协常委陶仪声在调研中发现,随着安徽自贸试验区设立,与之相关的专业人才缺口较为明显。其中,在外企或有海外工作、留学经历的外贸营销类人才,电子商务、航运金融、新兴产业等交叉的专业复合类人才,具有专业物流技能、较强实践能力及良好英语水平和信息化能力的保税物流人才、电子商务类人才需求缺口尤为突出。“要发挥地方政府对自贸试验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的帮扶功能,将自贸试验区人才培养吸引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人才工作总体布局中,加强自贸试验区人才资源的政策研究和顶层规划。”
陶仪声建议,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工作支持政策,在自贸试验区人才户籍、住房补助、社会保险、医疗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对自贸试验区创新创业人才给予重点扶持。
省政协常委何庆瑞就抓好自贸试验区人才招引工作提出,应持续优化完善片区营商环境,打造服务体系全面、辐射功能突出的自贸试验区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建议创新政务网络,在自贸试验区内实现“人才政策一网通查、人才项目一网通报、人才需求一网匹配、人才服务一网通办、配套服务一网集成”功能,从多个渠道整合区域各类人才信息资源,实现数据共享,为区域内各类人才打造一体化服务平台。
关于人才话题,省商务厅厅长、自贸办主任张箭表示,将针对高端人才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和停居留政策,在人才评价、医疗服务、子女就学等方面创新支持举措;同时建立完善“双元制”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大型外资企业与高校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还将完善干部交流挂职机制,支持片区通过市场化机制引进专业人才。
■ 联动发展
自安徽自贸试验区揭牌运营以来,安徽主动深入与其他省市自贸试验区、开发区,省内各片区之间、非片区地市之间等联动发展,但在深度与广度上仍然存在不足。
省政协委员杨莲娜指出,自贸试验区的溢出辐射效应还不够,区内制度创新成果在区外推广及复制方面还远远不够,尤其以投资、服务、贸易为主的改革举措还没有向外延伸。同时,区内的三个片区间联动还没有形成常态化机制,产业协同没有形成有效的系统性规划设计,与沪苏浙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也不够深入。
杨莲娜从政策、产业、贸易、资本、人才五个方面建议:突出政策联动,推动协同创新;突出产业联动,建设共享平台;突出贸易联动,深化大通关建设;突出资本联动,加快金融创新;突出人才联动,汇聚高端人才。
省政协委员柏鹏认为,要发挥自贸试验区之间的协同联动效应,打造安徽特色的自贸试验区创新模式。他建议,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安徽自贸试验区龙头企业作用,推动自贸试验区之间的产业协同和联动。“例如,由政府和企业联合牵头组建产业联盟,将联盟作为自贸区发展的平台和纽带,推进产业链的上下游合作,增强产业链企业的强强联手,进而推进自贸试验区的产业发展。”
对于委员建议,张箭回应,将充分发挥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作用,加强与沪苏浙自贸试验区合作联动,支持片区结对发展,强化在制度创新、产业协作、江海联运、跨境贸易、金融创新、人才交流等领域开展合作。同时加强省内联动以及与国内其他自贸试验区、国外(境外)自贸区的交流联动,充分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助推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安徽自贸试验区。
■ 金融赋能
自贸试验区建设离不开金融赋能。
“目前金融在支持自贸试验区建设中已发挥积极作用,但还存在一些因素制约了金融的支持效能。”省政协委员陶诚建议,各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创新,主动服务。
陶诚认为,金融机构应积极对接区内市场主体,主动精准传导自贸试验区金融政策,进一步强化金融机构的服务意识;他希望进一步强化金融管理效能和政府服务功能,“相关部门应秉持全力服务好区内市场主体的理念,深化‘放管服’改革,在政策设计上更加开放、在支持举措上更加有力,同时加强部门间协同,更好地为区内企业和银行机构解决后顾之忧。”
民盟安徽省委会认为,金融机构由于政策把握和经验缺乏,如何积极支持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重点难点之一。
为此建议,由政府相关部门或监管机构牵头领导,各商业银行作为组员,引导证券、保险、信托、担保等行业共同参与,建立信息共享、协同推进、风险共担机制,依托安徽金融业综合实力,组建“联合舰队”,为自贸试验区建设工作保驾护航。
关于如何金融赋能,张箭回应表示,将重点做到“三注重”:注重壮大金融主体,积极引进金融机构,鼓励多类型金融机构落户自贸试验区;注重推进金融开放,用好跨境投融资便利等开放政策;注重发展科技金融,围绕安徽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的特色定位,在科技金融领域开展先行先试举措,支持推出“自贸贷”等更多特色金融产品。
■ 江海联运
贸易自由也是会议的热点话题之一。
今年一季度,芜湖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8.2万标箱、同比增长42.6%。芜湖片区首次实现洋山港—芜湖港联动接卸,构造了安徽江海联运国际物流枢纽区建设的雏形。
江海联运国际物流枢纽区建设是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安徽国际物流运输行业发展动力不足,运输方式单一,主要依赖公路、铁路运输,水运航线少、耗时长,在基础设施、集疏运能力、综合运营、“互联网+”能力等方面均存在“痛点”,口岸岸线未能有效开发,港航装备质量不高,综合性码头、专业性码头相对匮乏。
省政协委员储洁印建议,加快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对标国际一流港口,加快形成江海联运国际物流枢纽区总体规划。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内河发展航运纲要和‘十四五’交通规划,以系统思维合理布局建设港口、码头、仓储等基础及配套设施,形成集聚效应。”
储洁印提出,要利用枢纽现有存量资源,完善港口集装箱作业区功能设施。整合现有设施,更换新型设备,加强港口5G通信技术、电子化应用和建设。
“安徽没有药品口岸,高价的生物药品,需要通过航空冷链运输,从北上广口岸清关、冷链运输到合肥,时间长,成本高。”港区省政协委员李小羿通过远程视频连线的方式发言,他希望借助安徽自贸区的政策支持,结合全省进口药品需求情况,将合肥建设成药品进口口岸,打造药品进口集散地。
对此,张箭表示,将加强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等沿海港口合作,并积极支持合肥申建进口药品通关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