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艳红
“医美”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前几天,33岁杭州网红“小冉”因抽脂手术身亡一事上了热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7月14日,有网友在微博爆料称,5月2日,小冉(化名)前往杭州华颜医疗美容医院(简称“华颜医美”)接受了腰腹吸脂修复、上臂吸脂及自体脂肪二次填充乳房手术。术后因感染导致皮肤溃烂、多器官衰竭,后经过绿城医院、浙江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两个月的救治,于7月13日不幸离世。
7月15日,杭州市卫健委官方通报,经杭州市医学会组织专家评估,这是一起医疗事故,涉事的华颜医美存在术前缺乏认识、术中操作不当、术后观察处理不及时等过错,与患者死亡存在因果关系,承担全部责任。
一石激起千层浪——普通的吸脂手术为何就成了夺命杀手?医美屡出问题,还能让人信吗?
医美行业成为继房地产、汽车、旅游之后的第四大服务行业
何为医美?是医疗美容的简称,是指运用药物、手术、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不可逆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修复与再塑的美容方式。整形外科的目的是对患者先天性畸形和后天性残疾进行治疗,从而达到外形的完美与功能的恢复;而美容外科的目的是以增进患者形态美感及心理自信为目的的医学学科。
近年来,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大众对自身颜值关注度与要求不断提高,医美服务需求增长明显,“颜值经济”这两年尤其火热。各大医美机构在这条赛道上竞相疾驰,带动中国医美行业迅速崛起。
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常委、泉州市政协一级巡视员骆沙鸣表示,在人均收入超过2000美元后,医美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以10%的速度逐年递增,医学美容人口渗透率也会如此。目前,我国医学美容专业机构以及专业医生资源十分稀缺,医学美容市场需求巨大,2019年,全国医美机构共6万多家,有资质的仅1万家,占比仅为12%。有资质的从业者50万人,其中,有执业医师证的仅5万人。医学美容是锦上添花的事,所以,我国更应规范医学美容市场,避免和减少因医学美容发生意外事故。
据《2020中国医美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2020年25岁以下的医美消费者占比超54%,即“95后”年轻人成为医美行业的消费主体。某研究机构调查的数据称,2019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达到1769亿元。医美俨然已是风口经济。
越来越多人热衷整形美容,这也折射出社会心态在起变化。“悦己消费”“颜值即正义”等观念影响着大众审美,当然,全社会对这一现象的包容度也是与日俱增,就连男性医美用户也在快速上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何蓉认为,一方面,“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无可厚非。整容就跟去买菜、理发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事”。另一方面,正如德国古典社会学家齐美尔在其《面容的美学意义》中指出的,“人如同书本,承载着其内在的精神内容;但人又有其个性的形式,面容或身体便带着不可混淆的个性特征,一颦一笑间,人的美既生动、又体现出整全的个性。”对美有追求能够理解,但一个悖谬之处在于,自以为在追求自由、个性的现代人,在熙熙攘攘的城市生活中仿佛变成了一粒微尘,潮流挟着美与丑的评判,呼啸而来、转瞬即逝,这无形中叠加了外在印象、加剧个体的焦虑。这是人们盲目追求外在形象的一个主要原因。何蓉说,“如果一张面容丧失了自然而然的活力,而在外在评判中惴惴不安,甚至将生活中的幸运与不幸归于美丑,无疑会放大精神紧张,陷入容貌焦虑,丧失其宝贵的个性。”
可能正是容貌焦虑使得一些年轻人纷纷步入“颜奴”之路。他们从医美小白向医美大神演进,医美市场已然成为房地产、汽车、旅游之后的第四大服务行业。
医美手术首先是手术,是手术就有风险
小冉事件就是个医疗事故,是个例,但这件事情折射出的人们的心态、医美风险认识不足及行业规范方面的问题却值得深思。
容貌焦虑带来的整容热潮是社会畸形心理的表现,容易导致非理性或病态的整容需求。用“人之发肤,受之父母”去约束当今的年轻人是不现实的,但追求美也要有度。拿小冉来说,从生前照片可以看出她身材、相貌都很好,却坚持做吸脂减肥,这就有些过了。
2019年8月18日下午,河南南阳市年仅28岁的护士、一对双胞胎的妈妈李某一(化名),在宛城区民主街一家医疗整形店做抽脂隆额手术过程中意外身亡。
整容达人靳魏坤在《我是演说家》演讲时说,她在韩国整容失败后,为了修复遭受了非人的痛苦。自己那张脸除了耳朵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脸部骨头是用12颗钉子固定着的。10个项目17次手术,用她自己话说,“经历了从人到鬼,又从鬼到人的过程。”
某媒体总结了44起整容医疗事故,有5人因整容致残,其中3人8级伤残,2人10级伤残。靳魏坤在演讲时称,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2006至2016年,在中国整容业兴起的10年中,平均每年因美容整形而毁容毁形的投诉近2万起。
这些事件暴露出了医美行业的不少隐患,如机构缺乏资质、过度营销、能力不足等。
对于医美手术的风险,身为医生的骆沙鸣更有发言权。他说,不少人误以为医美手术不同于治病手术,风险不大。其实,医美手术首先是手术,是手术就有很多风险。如吸脂手术有麻醉的风险、伤口感染的风险、术后瘢痕形成的风险、局部凹凸不平畸形风险、术后反弹风险等。骆沙鸣说,其实不只是吸脂手术,其他医美手术同样存在风险。所以,任何手术都应当介入医疗手术保险,应加强术前的医学科普教育,使得就医者能正确看待美容的有限性和风险性;美容医师应加强术前风险评估和相应的风险干预,重视就医者身体及心理健康状况,预先告知美容者的手术方案和局部可能产生的并发症;要提高围手术期管理水平和术后随访依从度;消费者要客观权衡利弊,审慎选择医学美容手术。
医美行业监管不到位、管理不规范也是现实问题。骆沙鸣称,以此次涉事的华颜医美为例,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2019年至2020年期间,接连被监管部门处罚5次,违规原因中屡次出现“患者病历资料不全,且未见医师签名”,还存在“医师接诊某患者的病历处置单上,开单医生签的是咨询师的名字”的情况。对屡教不改的医美机构如何监管也是个严峻的问题。
医美行业亟须整顿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1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等8部委联合印发了《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要通过开展多部门联合专项整治,进一步提高美容医疗机构(含中医美容医疗机构)依法执业意识,强化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管理,防范医疗纠纷和安全风险,严厉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活动。
骆沙鸣期望专项整治工作能形成持续性的工作机制。应加强监管部门的独立性和中立性,一旦发生医疗美容纠纷事件,可依规依法地妥善解决纠纷;应实施联合惩戒黑名单制度,建立多元多样的联合监管治理机制。
医学美容行业急需运用大数据参与监管,从法律、制度层面彻底肃清该行业发展乱象,严厉打击整治非法医学美容,设立非专业医学美容举报奖励制度;完善医学美容行业标准,加强医学美容培训审批和准入制度;建议检察院可建立针对医美行业的公益诉讼制度,促进该行业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骆沙鸣说,公立医院的整形科主要是为先天畸形和后天残缺患者进行治疗的,因此,医美行业民营机构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当下,医美行业在快速发展,有不少医美整形项目正在走向成熟和标准化,相比于严格禁止一些非理性、不合规的医美乱象,打造高质量的医美供给、加大医美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样是关键出路。
医美行业发展越快,法律法规滞后,导致市场上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就不可避免。中国传媒大学法律系教授刘文杰表示,也正是因为这个,致使整容机构的犯错成本极低,不少患者整容失败后,在经受生理和精神双重打击之下,最终得到的赔偿却寥寥无几,甚至有的选择沉默,这极大地损害着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医美市场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具备相关资质的主体从事地下美容服务;二是缺乏应有的技能和条件,导致整美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三是盲目许诺,以此骗取就诊者的钱财。刘文杰说,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不能开展医美服务,否则,既是对消费者的欺诈,也是对市场秩序的破坏,应当予以取缔并科以行政处罚。对医美效果进行虚假宣传还构成不正当竞争。还需要指出的是,即便是拥有合法资质的医疗美容服务,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缔结的是服务合同,经营者应当提供符合约定的服务,服务未达到约定的,应当就此承担违约责任。医疗美容服务涉及对人身的侵入,如果医疗事故造成美容失败,经营者还要承担精神损害赔偿。刘文杰提醒消费者,“要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违法行为的纵容就是对自己和这个社会最大的伤害”。
尽管小冉事件是个小概率的医疗事故,但委员们仍建议消费者选择医美机构时一定要慎重。因为相较公立医院整形美容科,小的医美机构可能存在技术能力不足、术后管理水平不够的问题,患者一旦感染,又没有救治能力,危险系数之高会把人推向毁容、伤残甚至死亡的巨大风险中。
当然,爱美是人的天性,医美也不是洪水猛兽。很多人都明白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但人也无法自觉摆脱“看脸”的心理效应。天性需要适当引导,作为求美者,在医美整形上当更为理性、有度,掌握更多信息,对风险有更全面的把握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