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新闻眼

⑧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向前,向前,向前!

图片来自网络

更多报道见人民政协报 微信公众号

本报记者 司晋丽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无论何时,每当威武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歌声响起,人们内心都会油然而生一种豪迈和振奋之情。

诞生80多年来,这首歌吹响着胜利的号角,鼓舞着人们的士气,陪伴中国人民解放军走过了血雨腥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岁月,在如今强军兴军伟大征程中,人民军队高举旗帜、高唱军歌,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迈着坚定的步伐,向着胜利向前,向前,向前!

军歌高扬着不灭的火炬,

见证着一个又一个胜利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在我国,每逢国家和军队举行庆典、阅兵活动等重要场合,奏响高亢激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已成惯例。

1927年,随着南昌城头一声枪响,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掌握自己的革命武装。最初的人民军队,在专业素养和武器装备上都处于弱势,然而却在中国革命战争的舞台上上演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4年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横扫国民党800万军队如卷席等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这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力量,秉持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将捍卫民族尊严与人民幸福的重任扛在肩上,无论遇到多么强大的敌人,都敢于用大无畏的精神亮剑。诞生于烽火年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也见证着人民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

“我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熏陶下长大,参军后又在它的激励下进步。回首50多年的军旅生涯,它如同不灭的火炬,一直陪伴着我、鼓舞着我。无论何时,这首旋律响起,就仿佛置身于激情燃烧的岁月,奋战在浴血杀敌的疆场。”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原总政治部主任助理岑旭中将这样对记者说。

1959年,年仅7岁的岑旭和小伙伴们一起,在东长安街一座大楼的楼顶观看了激动人心的新中国成立十周年阅兵式。“那时,一批国产武器装备已经登台亮相,看着真提气!那也是我第一次听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这首歌很有力量,听了心情激荡。”

真正熟悉这首歌,是20世纪60年代末,岑旭进入东海舰队服役。“指导员经常带着我们唱这首歌,激励我们不畏艰苦、练就军事本领。每次旋律响起,我都感到胸中充满豪情。”

铁流滚滚,战鹰呼啸。201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伴随着军乐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雄壮曲乐,众多国产新型武器“强军利刃”“强国之盾”震撼亮相。身处观礼台的岑旭心潮澎湃,“我军强军步伐突飞猛进,装备之先进早已今非昔比,令人无限自豪!”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4周年,岑旭也是一位有着54年军龄的老兵了。军龄越增,他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认识越深——“军歌是人民军队红色基因的一个标志,一端连着历史,一端连着当下,不仅承载着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职责使命、战斗精神、优良传统,也赓续着光荣使命的伟大魂脉,经久不息而又历久弥新。”

伟大的军魂,

承载着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自1939年诞生,迄今已有80余年,其创作由来还要追溯到延安时期。

1938年7月,毛泽东同志发表了一篇洋洋洒洒、长达5万多字的文章《论持久战》,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持久战思想,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彼时正值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地在日军的猛攻下先后沦陷,而中国军队取得的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捷又令人们感受到些许胜利的曙光,因此“亡国论”和“速胜论”的情绪在国内同时弥漫着。

中国的前途,到底在哪里?

心中有灯塔,理想高于天。尽管当时的八路军羽翼未丰,还不具备大兵团作战的能力,只能以游击战为主,然而,这并不影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必胜的判断。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科学分析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中日战争双方的基本特点,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

“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一科学明朗的预见,拨去了人们心头的迷茫,点亮了必胜的信念,凝聚起全国上下的抗日力量。

身在延安的两位青年公木和郑律成,也因此而深受鼓舞。公木是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宣传科干事,与朝鲜籍音乐指导郑律成住在邻近的两间窑洞里。1939年,在冼星海和光未然创作《黄河大合唱》等歌曲的启发下,二人商议共同创作《八路军大合唱》组歌,以反映八路军将士的英雄形象和锐不可当的前进气势。由公木作词、郑律成作曲的《八路军进行曲》就是组歌中的8首歌曲之一。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八路军进行曲》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最初版本。之后,历经几次歌名和歌词的修改,这首歌被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中央军委正式将其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新时代的革命军人要传承好、

捍卫好军歌里的红色基因

“时至今日,军歌能常唱常新、经久不衰,首先是因为作者在创作时完全把真情实感融入了国家和人民之中,表现出了党的心声、军队的心声和人民的心声。其次,这首歌很大程度上反映和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包括党的建设的规律、军队建设的规律和打胜仗的规律。毛主席曾经说过:枪杆子和笔杆子,干革命靠这两杆子。枪杆子打敌人,笔杆子给人以精神的力量,这种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也就是战胜敌人的力量。”岑旭表示。

从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新时代的抗疫精神……这些打上民族烙印的精神,背后是一段段风云激荡的革命历史,一场场惊心动魄的经典战役,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既蕴藏着人民军队“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更标定了“走向何方”的精神路标。

“军歌贯穿于每名军人军旅生涯的始终,对每个穿过军装的人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军委审计署原审计长郭春富少将这样说。

1979年春,郭春富在云南方向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在集结地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是官兵们每天必唱的歌曲。“我们唱着军歌走向战场,面对枪林弹雨,经受战争洗礼,接受生死考验。”追忆往事,郭春富感慨万千,“我对军歌的感动融进了每一句歌词,对军歌的感情融进了每一个音符,因为它是一代代官兵们用青春和热血谱成的、用奉献和牺牲唱响的。”

然而,承平日久,军歌里那种一往无前、杀敌立功的精气神,到现在是否还适用?

“这种精气神不但不能丢,而且要加强。”郭春富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亲自决策军队审计改革,全部实行统管统派的体制。要加强审计监督,推动问题整改,没有斗争精神是不行的。“有的单位把军费当成了‘万能费’,浪费较大,要通过严格的监督制止这种行为,就要发扬战斗精神,管好、用好军费。”

“曾经有一段时间,部队里有些人染上了‘和平病’‘软骨病’,滋生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让军歌失了声、跑了调,归根结底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岑旭对记者说,军歌凝聚着各个时期人民军队的崇高精神,并伴随军队发展不断丰富完善,在新时代必将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形成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战斗力。因此,要用好军歌这个“传家宝”,传承好、捍卫好军歌里的红色基因,坚持把军歌唱得更响亮、更豪迈,让军歌成为军队的主旋律,根植于广大官兵的灵魂血脉。

峥嵘岁月,浩荡乾坤。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诞生,历经战火洗礼走到胜利的今天,也必将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永远在前方,鸣响着进军的号角和出征的战鼓,激励着人民军队勇往直前。

2021-08-03 司晋丽 ⑧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0402.html 1 向前,向前,向前! 10,40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