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金平 通讯员 李茜茜
高黎贡山素有“生命避难所”“世界物种基因库”等美誉,是我国西南生物生态安全第一道屏障。近日,云南省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组织政协委员、专家学者、职能部门负责人围绕“加强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深入协商议政。
省政协主席李江介绍,此次专题协商会是省政协服务中心大局,更好为今年10月在昆明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营造氛围、凝心聚力的一次履职活动。
为使会议取得实效,5月以来,省政协成立联合调研组,先后赴保山、德宏、怒江等州市开展实地调研,从最南的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到最北的独龙江和滇藏交界,多维度、多视角收集一线素材,并同步开展网络议政,广泛收集意见建议,夯实建言基础。
当天会上,委员、专家开门见山,围绕会议主题积极建言。
“当前高黎贡山地区多个自然保护区高度片段化、空间破碎化程度严重。”省政协常委段昌群认为,应针对相关区域尽快制定方案,包括土地利用方式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必要的生态移民措施等,开展保护地的原真性、完整性恢复和重建,并制定不同区域游憩、文化、科普发展的定位,编制长远性的特许经营方式,有序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省政协委员白建坤表示赞同。“应将相关地区也一并纳入规划管理范围,并设立省到乡镇垂直的高黎贡山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机构,改变资源碎片化的断带现象。”
如何把高黎贡山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耿宇鹏认为,应遵从国家公园整体布局,以当地社区集体与世居民族、地方政府共同参股方式发展,并吸纳部分核心区转移人口就业。
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李唯建议,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高效转化机制,开展生物多样性资源确权登记,健全生态补偿体系,并建立保护区旅游集团或民宿联盟,实现利益共享。
“建立保护优先、社区参与的特许经营机制,开展观光、研学、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活动,让群众从保护中受益。”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院长钟明川建议道。
郭辉军委员认为,“应将自然保护区内的集体耕地、集体林地实行政府赎买或置换。同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调整产业结构,并发挥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作用,提高保护意识,实现全民保护。”
如何利用科技手段保护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也是委员关注的重点。郑云峰委员建议,加大投入,科学规划防火应急通道建设和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和管护网络。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彭华认为,除了人工巡护外,应借助无人机等技术,监测群落边界的变化。
“建议深化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加强珍稀濒危特有物种专项调查和评估,健全观测体系,建立健全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应急防控体系,构建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多维数据信息系统。”卢云涛委员补充道。
针对委员提出的意见建议,省委国安办、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生态环境厅等部门负责人现场依次作出回应。
李江强调,要切实从心怀“国之大者”的高度,增强做好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使命感责任感,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政策措施落地,全面调查摸清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资源本底,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监测和管护,加强国际合作、省际联动和州市横向联系,形成工作合力,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