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艳 王晨霞 通讯员 刘旭东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缕药香跨越古今……发祥于中华大地的中医药学是我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保障人民群众健康,近日,青岛市政协副主席杨锡祥带领政协委员到西海岸新区调研,协商督办《关于加强青岛市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提案》,听取有关情况介绍并座谈交流。
中医熬制器具、中医药古书、中草药和动物标本,文化广场、雕塑景观、中药园区……漫步在博堂中医药博物馆和上药国风炎黄易医园,仿佛走进了传播中医药文化的“活课堂”。
“大家在游览漫步之余,就能感受到中医文化的熏陶,寓教于游,这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有30多年中医临床经验的戴淑青委员在实践中发现,一些市民对中医药在防治重大疾病和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和认识仍有不足,未能转化为自觉的健康行动等问题。对此,她建议充分利用中医药博物馆和文化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和普及活动,大力普及中医药预防保健、健康养生和康复理疗等知识,让更多市民能够“察疾于微末,防患于未然”;同时开设通识课程,加强对大、中、小学生的中医药文化教育,组建中医药文化科普队伍定期进校园,让祖国的未来从小接受中医药文化的熏陶,培养对中医药的兴趣。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才能夯实中医药发展的根基。”针对当前中医药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失衡的现状,市政协常委马骏建议,尽快在青岛高校设立中医药专业,加强学科建设,系统跟进、贯通培养,组建后备人才梯队,培养治未病新生骨干力量,培育出更多复合型、传承型、科研型的中医药特色人才,以满足中医药发展需求,更好地服务青岛和周边地区的百姓。
市政协委员林向峰认为,当前医保在中医药门诊报销方面的相关政策尚不能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限制了中医药传承和发展,他建议给予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倾斜,拓宽增设医保报销项目,适当提高中医药治疗药品报销比例。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是全社会的责任,要将中医药文化置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局中,不断提高认知,强化文化自信。”杨锡祥指出,要整体谋划,深入推进,立足青岛实际细化目标;加强中医药人才和学科建设,尤其要加快推进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的本土化,将中医药发展变成“有源之水”,做强中医药龙头;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兼顾国际、国内两个维度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政协委员要持续建言献策,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鼓与呼,助力做大做强中医药传承与发展这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