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华夏周末

琅琅木铎音

赵建国

“霭霭龙旂色,琅琅木铎音。数行宽大诏,四海发生心。”这是立春时节,苏轼向宫中进献的一首“帖子词”,虽为应制之作,却不乏大家风范,其琅琅木铎,寄托了苏轼对古代政治理想的希冀。

铎,一种古乐器,像一个大铃铛,中间有舌,铜舌者为金铎,木舌者为木铎。

“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与金铎在战场上鼓舞士气不同,木铎多用在政务事务上。《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夏禹治理天下,在门口置放钟、鼓、铎、磬以及鼗五种乐器,就五个方面问题广泛征求意见。其中“教寡人以事者击铎”,让有德有才者击打木铎,借此寻求历史参考,查找政事职事不足。由此可知,当时的权力监督已经常态化,木铎俨然是监督的一种象征。

木铎的监督象征在“胤征”中更加明确。《尚书·夏书》中,夏代胤侯受命征伐羲和部落,其动员讲话说,“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其或不恭,邦有常刑。”每年三月,宣令官会在人群聚集之处,一边击打木铎,一边宣布政令法令,以提醒百官注意,互相规劝,提醒百工摈弃奇技淫巧,依其技艺进行劝谏,如果有令行而禁不止,国家将予以惩罚。胤侯强调,征讨渎于职守、嗜酒荒乱的羲和部落,并非不教而伐,而是“木铎徇于路”在先,师出有名且名正言顺。在这里,木铎进一步成为宣示政令法令、警示百官百工的象征。

《周礼》中多次提到“木铎”。一方面,同样与宣示政令法令有关。《周礼·天官·小宰》中,“正岁,帅治官之属而观治象之法,徇以木铎,曰:不用法者,国有常刑。”汉代大儒郑玄解释为,“古者将有新令,必奋木铎以警众,使明听也。”略有不同的是,其宣示地点不在路上,而在宫中,宣示者不是名分不明的“遒人”,而是协助履行监督职能的专职官员“小宰”,其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辅佐大宰,按照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等六种标准来评判官员。小宰击打木铎后,会将有关政令法令悬挂宫中,并履行监察职能,督促官员遵章守纪,尽心尽责,服从王命。《周礼·地官·乡师》记载,“凡四时之征令有常者,以木铎徇以市朝。”这里的宣示者也不是“遒人”,而是掌管教育行政并监督地方官员的乡师,宣示的内容更加明确,主要是朝廷的征召及施令,在市集击打木铎,同样是提醒注意,引起重视。

另一方面,与实施火禁有关。对于火禁,有认为是为了防范火灾,也有认为是古人定期熄火重取新火以示对火种的敬重,熄取之间,实施火禁。但将木铎与火禁联系起来,无论掌管王宫戒令的宫正,还是掌管国家火禁的司烜氏,都合理而巧妙运用了木铎警醒、监督的象征功能。

千百年来,写木铎的诗很多,将木铎上升到以德治国、天下归仁的政治理想,莫过于苏东坡的这首“琅琅木铎音”的帖子词。

元祐三年(1088)正月,朝廷内宴,按例,翰林院侍臣应献诗宫中,贴于阁中门壁,以供品赏。已经担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权知贡举的苏东坡,向皇帝、皇太后、太皇太后一口气进献了10余首帖子词,第一首便是这首“琅琅木铎音”。

天降大雪,寒冷异常,百姓生活困难。宋哲宗下诏说,“雪寒异于常岁,民多死者,宜加存恤,给以钱谷;若无亲属收瘗,则官为葬之。”后来,又下令,“以大雪寒,赐诸军薪炭钱;再令开封府阅坊市贫民,以钱百万计口量老少给之。”《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当时主政的太皇太后高氏在听取相关汇报时,特地询问灾民情况,“大雪,民闲不易,已令散钱,还均济否?”详细了解朝廷救济是否分发到位。苏东坡在献给太皇太后的帖子词所说“稍发中都朽贯钱”即指此事。

苏东坡对朝廷洞察民情、悯恤民生、安抚民心的做法倍加赞叹,因而发出“数行宽大诏,四海发生心”的感慨。此时的苏东坡已近天命之年。之后,东坡复出官拜三品,离宰相仅一步之遥,而当时的宋哲宗年仅12岁,跟随东坡读书学习,是以苏东坡对朝廷德政更有无限的期盼。“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居庙堂之高,忧江湖之远,这也许正是苏东坡将木铎的意象与化生万物的天地大德相连的原因所在。而这样的意象,对木铎问政、监督、采诗、教化等原有功能,既是承接,更是升华,自然而然,毫不硌生。

(作者单位:扬州市邗江区纪委监委)

2021-08-07 赵建国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0692.html 1 琅琅木铎音 10,69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