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健康周刊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唐旭东:

多学科协作,促进中医药创新发展

近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科技园青蒿素研究中心封顶、中医药疫病防控中心揭牌,一系列高水平中医药协同创新平台的建立,昭示着中医药科研发展的大好形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这为新时代的中医药科研工作指明了大方向——中医药科技攻关需要继续深化,需要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

坚守“核心”,走可持续发展的中医药科研路

近百年来,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关于“中医药是否科学”的争论从未止息,即便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医药以实实在在的疗效证明了自身价值、取得了瞩目成就,各种质疑、批判之声仍然不断。

西医不认同中医的原因在于,按照西方科学理念,认为中医药作用机制不明确、对疾病疗效的判定存在主观性、用于治疗的中药复方疗法不是按照化药的“基础实验、临床试验、药物审批、上市应用”的流程完成的,被认为不科学。

实际上,中医与西医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和科学母体,有着各自独立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秉持“整体观”的中医和受“还原论”指导的西医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道与术、证与病、整体与局部、治人与治病、调和与对抗等概念,折射出中西医理论体系的思维隔阂和交流障碍,而中医药很容易成为被质疑、批判的一方。

在科研实践中,确实存在符合还原论思维的中医药成果更容易被生命科学界认可的情况,如青蒿素的抗疟作用、砒霜的主要成分三氧化二砷可治疗白血病等,但不能被还原论解读不代表不科学。比如,中医证候理论和中药复方疗法,虽然很难被还原论指导的技术方法完全解释清楚,却是凝聚着无数先贤智慧的先进理念和治病良法。如在疫苗尚未研制出、西医抗疫仅能依靠支持疗法时,中医在证候理论的指导下准确辨证,形成了“三药三方”等可推广的中药复方,为降低新冠肺炎患者转重率、死亡率,控制疫情蔓延贡献了重要力量。

当今探索生命的“复杂性”已成为医学的主题,强调单靶点、拮抗治疗的西医药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而注重整体观的中医药在健康领域的各个方面越来越显示出自身优势。除了急性传染病,中医药治疗慢性病也很有优势,比如令西医头疼的全球性诊疗难题——功能性胃肠病的胃肠症状重叠,中医脾胃病学却有着成熟、有效的应对方案。

中医药的优势在于中医原创思维,包括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以及个体化诊疗等,这是中医药最核心的内涵,坚持“核心”即为守“正”,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中医药科研之路才能可持续。

用好“工具”,借高科技推动中医药创新

还原论虽不是评判中医药科学与否的标准,但它衍生出的一系列技术方法,却能成为研究中医药的有效“工具”。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初,美国斯坦福大学和中国香港大学的科研团队在预印本平台在线发表研究成果——采用“锁-钥原理”的分子对接技术,证实了黄芩、灯盏细辛、陈皮、甘草等中药的有效成分,能与新冠肺炎病毒表面棘突上的S蛋白形成竞争拮抗,进而阻断病毒进入人体。这说明,承担着传承、创新、发展时代命题的中医药学,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取得更大突破,应将分子生物学、药物化学与药物代谢动力学、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等现代科技方法为中医药科研所用,阐释出中医药学的新内涵,这也是中医药学的一种“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要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强。这启示并要求,中医药行业也必须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握科技最前沿。因为,中医药学是中国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首先,打造高精尖科研平台是关键。应加快完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国家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等支撑平台,如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科技园青蒿素研究中心、中医药疫病防控中心等,同时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破除“卡脖子”的技术壁垒,进一步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

其次,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中医药科研需要复合型人才,既要对传统中医药理论有深刻理解,又要掌握现代前沿科技,还要有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和坚韧不拔的攻坚克难精神,这需要中医药教育紧跟时代步伐,改革教育制度与教学方式,建立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管理办法,出台鼓励公平竞争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使一大批优秀青年业务骨干脱颖而出,担负起中医药科研的重任。

加强“交流”,以多学科协作引领时代浪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具体到中医药行业,就是要打造融通中西医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破除中西医话语体系壁垒,不是将话语体系单纯地“西医化”或“中医化”,而是构建一套包容中西医的全新话语体系,既能说清楚中医药内涵,又能让西医听得懂、能接受。中医药行业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定成绩,随着中国抗疫经验在全球推广,“人用经验”“真实世界研究”等作为中药复方药物研究的新概念进入国际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世界人民更好地理解了中医药。但现在做得还不够,将来还要围绕“脏腑理论”“四气五味”等中医基本概念构建出融通中西医的新范畴、新表述,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需要中医药在理论、实践等各方面完成自我革新与升华。

中医学者要与国内外的西医专家、生命科学专家、方法学专家多交流、多合作,靠多学科协作的力量完成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自我革新,进一步解明中医药原理。中医药科研工作者应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因为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中医药科研工作者应把握机遇、不断攻坚克难,力争让中医药在世界舞台上引领时代浪潮。

(韩毅整理)

2021-08-11 韩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唐旭东: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0858.html 1 多学科协作,促进中医药创新发展 10,85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