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摄影

富阳竹纸:留下别样乡愁

“90后”的朱起杨(右)跟父亲学习竹纸制作技艺,并逐渐“迷”上了这门老手艺。

古法造纸的每一道工序都必须讲求精益求精

朱中华在竹林精心挑选嫩毛竹

经常会有各地游客慕名前来朱中华的竹纸作坊参观体验

曾有“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的美名。三十多年来,朱中华用匠心传承着这门老手艺。

如今,游客漫步大同村,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画卷中。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大源镇大同村位于大源群山的山坳处,民居沿狭长的谷底而建,一条被称为双溪的溪流穿村而过。一汪溪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溪水中自由自在的游弋。

作为富阳造纸的发源地之一,大同村至今仍坚守着制作竹纸传统,身体力行地传承着古法造纸这门手艺,朱中华就是这门老手艺的传承人。当绿水青山和传承发展的理念在这里激情碰撞,大同村正迎来令人惊叹的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的乘法效应。“说出来你们可能都不信,10多年前,双溪的水是酱油色的,更别说有鱼了。”谈及村庄的变化,朱中华感慨万千。

远在宋代,富阳竹纸就因制作精良、品质精粹被誉为“纸中上品”。大同村是富阳最早从事竹纸生产的村庄之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村纸槽超过600个,几乎家家户户都造纸。

“竹纸制作从竹子到成品需要72道工序,其中一道被称为腌料的工序,需要大量生石灰,由此产生了起泡泛黄的污水。”朱中华回忆,大同村的造纸小作坊大多依溪而建,用于排放浆料池污水的小沟直通双溪。于是,双溪变成了“酱油溪”。

乡忧变乡愁,观念在转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逐渐浸润富春大地。2005年,经过多轮关停,大同村的纸槽减少。从最初的600个减少到48个,企业也从百余家减少到4家。

为什么没有“一刀切”的全部关停?竹纸技艺传承人朱中华一屋子的牌匾给出了答案。中科大手工纸研究所富阳竹纸研发基地、富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校实习实训基地……朱中华的嘴里总是挂着一句话——“这份手艺不能丢。”

近年来,大同村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关停污染企业,改善生态环境。与此同时,坚守古法造纸文化,传承竹纸制作技艺。曾经引发“酱油溪”的竹纸,慢慢成为该村享誉国内外的文化标签。朱中华的故事恰好诠释了什么叫“守住绿水青山,留下别样乡愁”。

文/图 本报记者 齐波

2021-08-13 齐波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1019.html 1 富阳竹纸:留下别样乡愁 11,01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