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海瑾
山川大河,阡陌纵横。南湖画舫,旭日东升。
随着片头音乐响起,祖国山河壮美、岁月一片静好的景象映入眼帘,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画卷接续展开……
“在我们这块土地上,为了山河壮美,为了岁月静好,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这就是《山河岁月》这部纪录片的片名想告诉观众的。”全国政协委员,百集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总导演、总撰稿王建国说。
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百集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第二季播出,甫一开播,便引发人们新一轮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追捧。这部近年来少有的“现象级”纪录片,从党的百年历程中选取许多重大事件、关键场景、重要人物,以广阔的视角、恢宏的气势、感人的细节、创新的手段、高清的影像,全面、立体、生动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诠释了我们党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成功密码”。
风云岁月 气壮山河
——历史深处的如烟往事
“‘山河’代表空间,代表着中国,代表着我们脚下的这块生我养我的土地;‘岁月’代表时间,代表着中国共产党100年风雨历程,代表着先烈们用青春和生命写下的流金岁月。”王建国再次从片名切入,简洁晓畅地解释了《山河岁月》的思想内涵。
百年沧桑、百年辉煌。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如何将这段非凡的历程形象生动而又真实感人地呈现给观众,是王建国和他的团队一直思考的问题。
“历史的创造和书写都离不开人。所以,我们还是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表现共产党人百年来艰苦卓绝的非凡成就,用人物的生命轨迹结合历史史实完成叙事。”——以史传人、以人叙事,成为他们始终坚持的创作理念。
比如,第二季一开场的《古城风云》(第23集)便讲述了西安事变的来龙去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西安事变为什么爆发?张学良、杨虎城与中国共产党接触的经过是怎样的?中共中央在风云岁月里,如何高举抗日救亡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的?
“在这集纪录片里,没有像以往拍摄的历史事件那样专注于事变发生的具体过程,而是把重点放在时代背景和张学良、杨虎城思想转变的过程以及他们在西安事变后的人生结局上。在厘清党史重大节点的因果关系的同时,还要塑造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让许多已经离我们远去的人物鲜活起来,真实而生动地传达出历史深处的如烟往事。”王建国以实例说明了这部纪录片创作的一些深入思考。
“《山河岁月》重点表现了100年来中国先辈们在探索中国革命发展道路中的集体智慧与个人贡献,深刻诠释了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如何践行这个初心和使命。这也是本片所要传达给观众的一个重要思想。”王建国补充道。
山河为纬 岁月为经
——浩如烟海的史料研究
“《山河岁月》不仅是世界纪录片史上少有的鸿篇巨制,也是迄今为止容量最大、讲述人物故事最多的一部红色纪录片。”从接到创作任务开始,到项目正式启动,再到拍摄、后期制作只有一年多的时间。数十万公里行程,几千TB容量的拍摄素材,王建国和他的团队,以代表空间的“山河”为纬,以代表时间的“岁月”为经,打造了一部气象万千的鸿篇巨制。
当记者一走进王建国的办公室,书架上、办公桌上、茶几上,凡是能放东西的地方都堆满了书籍和资料——光《山河岁月》第二季的脚本就有20多万字,厚厚的一大摞,各种版本的《毛泽东传》《毛泽东年谱》《周恩来年谱》以及近40年来出版的各种版本的中共党史著作、全套的《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等历史资料数不胜数。
“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历程,涉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的方方面面实在太多了。而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把历史尽可能读懂弄通,还要掌握和了解各方面的关联与因果,才能有选择、有取舍地用纪录片的形式表达出来。而这些书籍资料还都只是很小一部分,我们还在中央档案馆、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王建国说。
许多收看《山河岁月》的观众都注意到了这部纪录片的史实资料、历史影像、文献档案、经典艺术画面极其丰富,这些也成为这部史诗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如何进行史料文献的挖掘和研究,王建国颇有心得:“一是靠平时积累、广泛的阅读。创作32集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的时候,我就积累了很多经验;间隔5年,我又拍摄了《永远的军魂》《长江之歌》等纪录片,阅读了大量史学著作,再创作《山河岁月》时,这些积累就显得很重要了。二是史料要尽可能全面。比如要讲清楚民族英雄赵一曼的故事,就必须回溯她的一生,对四川早期的建党历史以及她后来到莫斯科学习的时代背景有充分的了解,挖掘她一生经历的几个重要阶段和许多个人的生活细节,这样才能把赵一曼的故事讲得生动透彻。三是要从大历史的格局看中共党史,对国民党史、日本史也要有相当的了解。如果没有宏阔的视野,占有足够多的史料,就难以驾驭这样的题材、创作这样一部鸿篇巨制。当然,这部纪录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集体的创作,不仅借助了近年来党史研究的成果,还有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的领导和专家,以及一些高校的党史学者的广泛参与。”
注重细节 讲好故事
——富有情怀的诗意表达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纪录片怎么拍?如何以纪录片形式讲好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这是王建国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事情。
早在创作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时,王建国及其团队就一改以往此类题材纪录片概念化、公式化的操作,开创了文献纪录片重细节、讲故事的创作新思路。这样的思路也延续到了《山河岁月》,具体方法就是将宏大叙事与微观刻画相结合。
“与《筑梦路上》相比,《山河岁月》的体量增加了3倍,时长达2500分钟,约合41个小时,承载的是整整百年的中共党史,无论从思想表达的深度、叙述历史事件的维度,都应该更加厚重、更加多元。对于这样一部多达百集的纪录片,讲述也要更加生动才能让观众愿意看下去。如何能让历史具有可以感受的温度,更富有激情和诗意?从谋篇布局到历史细节的表达,都需要下足功夫。在每一集的题目上就有很多的讲究。如建党的那段历史我用了‘历史的天空’‘百年望道’‘去远方’‘湘江北去’这样的词语,讲述抗战时期的历史,我用了‘白山黑水的记忆’‘真正的铜墙铁壁’‘密林中的记忆’等,就是试图用这些诗意的表达来抒发一种革命情怀,同时也以这种富有激情的讲述,向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致敬,向先烈们致敬。”
《山河岁月》每一集都讲述了六七个故事,全片百集,共有620多个各不相同的党史故事。“党史的每个重要阶段、每个重要时间节点所发生的重大事件,都尽可能涵盖。这些故事不仅注重历史的细节,还具有人性的温度,努力让纪录片以情感的力量打动观众。”王建国道出了创作初衷。
在接下来的篇章中,还有一集关于人民政协建立过程的《协商建国》。“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回顾70多年前那段新中国建立的历史,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有一种十分亲切又十分感慨的心情。政协已经走过70多个春秋,历经13届,每当看到第一届新政协筹备会和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珍贵影像资料时,确实有一种历史与现实隔空交错的感慨,对创立了政治协商制度的那一代先辈们有了更多的敬仰、更多的敬佩。同时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更有一种讲好百年党史故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王建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