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财经周刊

好企业为啥不缺名气、情怀、境界?

——委员读书群线下活动找到答案

文/图 本报记者 崔吕萍

“今天的座谈会听下来,我为心中疑问找到了答案——创新型企业之所以能出现、干出名气有境界,一方面源于企业家和干事团队的创业情怀,他们有能力把知识和创业激情变成产品、服务和整个产业链;另一方面有赖于良好的创新生态,如果不是在海淀区、中关村,没有北京市政府、市工商联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引导扶持,这些企业要取得成绩,是难以想象的。说白了,好的企业都是好环境‘孵化’出来的。”

2021年8月27日,位于北京自贸区科技创新片区的北京纳通科技集团总部会议室,网上全国政协书院第六期读书活动“推进创新型企业发展”线下座谈会开得如火如荼,临近尾声,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武警部队原政治委员孙思敬这番话,引来同行委员频频点头。

边学习边思考,边建言献策。这是委员读书活动开展至今,大家一路走来所积累的方法论。而在学习思考与建言献策之间,有两个关键环节——提问与回答。

▶▶▶ 呵护企业创新发展既要“摇篮”,也需“利剑”!

“人民政协是专门协商机构,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帮助大家呼吁、反映有关情况,重要的意见建议可以通过政协信息、提案等向有关领导和部门直接反映。线下读书活动侧重于交流研讨,学友们在一起交流,气氛可以活跃一些,考察组的委员们如果有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来,进行互动交流。”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原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宣布”了座谈规则。

当着10多位全国政协委员的面儿,如果您是企业家,围绕企业创新发展,会怎么谈?

在读书群群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燕瑛的主持之下,企业家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纳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毅武带了个好头。

创新型企业发展要植根民众需求,做锐意创新的“笃行者”;要围绕发展大局,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服务者”;要立足社会需要,做实干兴邦的“担当者”。锚定这三个定位,赵毅武表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应该立足于社会发展与群众生活的需要。

比如根据中国人体解剖特征设计的髋关节和结合使用特点设计的膝关节,非常好地解决了国内患者的需求;

比如以手术机器人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效率,为医生提供更好的术中支持,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再比如赵毅武在座谈会前与考察组走访其企业时谈到,通过并购方式引进国外技术助力国人健康。

初心成就梦想,而前行路同样布满荆棘。

发言伊始,企业家代表顾小锋描述了在北京市搞科技创新型企业的优越感。

在他看来:北京市政府部门持续推进政务公开度和办事效率的提升,特别是成立北京市政务局以来,进一步破除部门壁垒,对企业从“生”到“死”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效率得到提升;企业反映问题的渠道也在不断拓宽,比如12345企业专线,北京市政务局会与北京市工商联联手,以多种形式听取企业有关政务问题的意见建议,举办解读相关政策的企业培训、聘请企业家作为“营商环境监督员”,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反映问题和了解政策提供新渠道。

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摇篮”,而依法维护科技企业的合法权益,更是保护研发和创新积极性的“利剑”。面对委员们,顾小锋也谈了他的苦恼:“以往政府部门和央企就算拖欠款项,但还不至于不认账,现在有一些大企业不仅‘以大欺小’拖欠货款,甚至利用所谓的资产重组将债务甩锅,金蝉脱壳。欠款看似是市场问题,其实后面需要法律的支撑,而法律完善和实践需要指引,相关问题可能不是个案,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顾小锋这样说。

听出了企业家的话外之音,尚福林马上插话:“希望企业家写个材料,报上来。”

▶▶▶ 企业不能包打天下,但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科技创新如何引领下一个时代潮流、政府应真金白银鼓励企业家加大研发投入、卫星互联网行业标准制定与技术变革趋势……围绕海淀区科创企业“掌门人”们反映的意见建议,委员们也参与到了讨论当中。

“我有两个问题提给赵董事长。第一,刚才参观展厅时你提到收购外国技术生产产品,这里涉及的知识产权和专利费用占成本比例如何?第二,3D打印技术已相对成熟,产品数据管理的情况如何?”读书群成员,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提问。

“国外企业非常重视知识产权、无形资产,这一点我们在并购时有非常具体的体会,也由此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因此也建立起了自己的法务咨询、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以保障我们进入国际市场时更准确地理解掌握国际规则。您提到的第二个问题,由于3D打印技术一直在创新发展,我们也一直在这个领域探索将技术更好地应用于我们的研究和生产。”赵毅武作答。

“作为科技界的委员,跨界参加由政协经委会组织的网上全国政协书院‘推进创新型企业发展读书群’线下座谈会,我有三个突出的感受。”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十一研究院研究员曲伟按亮话筒。

“第一个感受是尚福林主任两次对企业家提出的困惑给出建议,还举例说明了以前发生过的可借鉴案例,通过政协渠道提出提案或建议,有的问题很快得到解决;第二个感受是几位企业家具有国际化视野,他们关心企业创新发展的同时,还对营商环境、知识产权、人才队伍、企业重组前后端的耦合等进行了讨论,同时,他们还非常关注国际科技动态和产业动态,对存在的问题直言不讳。他们敢想、敢说、敢做;第三感觉是这种线下考察交流达到了预期目标,委员们与企业家热烈互动,想法和思路得到了碰撞和升华。”曲伟直言感受。

“被并购的企业,在技术上一定是很先进的,我想问的是我们在国外并购了这些企业的技术,是如何做到吸收消化再创新的?还想问问在产学研结合方面,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大家的体会、问题和经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院研究员周伟江提问。

“感觉出大家对收购国际领先技术并引进到中国这件事很感兴趣。其实跨国收购和国内企业之间并购是一样的,主要是相互学习交融、相互促进,但我们这种学习交流都是在业务实操中进行的,比如双方工程师之间的交流就是重要的学习渠道。”赵毅武作答。

“那么被跨国并购企业的技术水平,能否慢慢变成我国企业的水平?”周伟江追问。

“这是多个维度的问题,现在看有难度,但这条路得走下去。原先我们也和大学有合作,告知其项目需求,希望彼此能更密切地结合。我的一个感觉是项目和人之间需要黏性,基础打好、出成果会快一些,所以要以需求为导向,否则技术也是没用的。”赵毅武回答。

“所以咱们常说科技成果转化很难,院校做前面123步,企业接着做456步,这应该是很好的合作。”周伟江点评道。

“但我们感觉大学还是没有站在市场思维角度考虑问题,而要技术与艺术在下个风口再次相遇,就需要企业推动产业、场景发展,当然这不代表企业什么都得去做,还是要专注于行业细分领域。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抓住机会,企业家代表张开翼也补充了自己的看法。

“所有创新都要瞄准时代、市场、百姓的需求,甚至还包括国际市场,因此企业要坚持海纳百川、融通天下,没有谁能包打天下,智能融合各种有利资源,才能干得越来越好。”孙思敬有感而发。

2021-08-31 崔吕萍 ——委员读书群线下活动找到答案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1926.html 1 好企业为啥不缺名气、情怀、境界? 11,92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