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委员故事

丁辰:与生命共舞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通讯员 王晶

丁辰:

第十五届沈阳市政协委员,民盟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民盟辽宁省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民盟沈阳市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现任东北大学“青年特聘教授”,神经研究所副所长,博导。主要从事人类病原酵母菌感染的研究。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欧美同学会东北大学分会副秘书长,青年科学家协会东北大学分会副会长。

“为什么在很多人努力出走的当下,你会选择归来?”

当我们抛出话题,得到了不假思索地反问。

“为什么不?只有离开一座城市才知道自己有多眷恋……”

眼前这个面带笑意的青年,身穿蓝色牛仔裤,搭配素雅白衬衫,一头利落的短发彰显着满满的青春活力,鼻梁上架着的眼镜又平添几分冷静之感。他思考时沉稳如山,讲起话来却是思维敏捷、字字珠玑,仿佛随时都会有许多念头从他的身体里喷薄而出。

■让生命绽放

他叫丁辰,1981年生人,一个非典型的大学教授。

只看学术履历的话,丁辰绝对是少年衣锦还故乡的杰出样本——18岁,只身飞往爱尔兰求学,28岁,在都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此后4年,在美国杜克大学药理与癌症系从事博士后研究,荣获“感染学学者”称号,2013年,从大洋彼岸载誉归来,持续在国际遗传学机器大赛(iGEM)中担任指导教师,带领团队罕见地摘得四金一银,锋芒,一时无两。

“你们真的在做实验吗?怎么一个个看上去这么开心?”丁辰笑着问学生们。

“大概因为做实验太愉快了!”学生们回答。

跟随他走进实验室,迎面感受到一股跃动的氛围,微酸、刺鼻的气味似乎是对新访客的问候,许是在实验室待久了,丁辰感受不太出来。

由于授课科研带学生,丁辰一直沉浸在漫长的青春时代里,眼神笃定、清澈,身上有朝气,还有股男孩子的闯劲儿,很多奇思妙想,就在那种自由而热闹的场景中被激发出来。

扎根于一个领域,不代表他是不懂变通的人,恰恰相反,专注于人类病原酵母菌感染研究的丁辰,性格里有强烈的、未曾磨灭的好奇心,比起书本,丁辰更喜欢给学生们讲些最新的东西、批判性的东西,有些问题,学生可能不太理解,他们希望丁辰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但丁辰往往只会为学生们排除错误答案,他想让学生们知道,常识,是用来改变的,认清现有知识的局限,才有可能去突破它们,这是一个生命科学研究者的使命。

“我会给他们时间,鼓励他们犯错,锻炼手、眼、心、脑四合一的协调能力,同时,我也会带他们出国参赛,开拓眼界。”

归根到底,丁辰善于理解人、亲近人,更善于让人感到舒适,他打翻了传统观念里教授的刻板印象,甚至,你干脆不愿把这种字眼安在他身上。

但信任不等于放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很多新发现在不断推翻以前的认知,在丁辰看来,这也警醒着大家要保持敬畏,不要为眼前成就而沾沾自喜并对科研乃至生命掉以轻心。

生命科学作为人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生的健康、幸福,贯穿人生始终,是关乎民生的大计,也是重大的民心事业,当下的中国,正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加强生命科学研究,应对重大疾病、人口老化、环境污染等挑战,促进世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将为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使命面前,丁辰更加坚定了这份信念。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学校实验室就是我们的战场,迅速投身攻关就是我们的担当,战‘疫’号角一吹响,我们高校科研人员必须把全部科研精力投入到最紧迫的疫情防控攻关任务上来,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何对新冠病毒进行快速筛查和精准定性?如何让筛查手段具备更高的灵敏度和环境适应性?这些迫在眉睫的问题,都是丁辰团队争分夺秒致力攻克的课题。

在丁辰的带领下,团队留校的科研骨干纷纷主动放弃假期,参与到科技攻关中来,利用大肠杆菌检测技术,成功地解析到新型冠状病毒的S蛋白,使原本6个小时的检测成功缩短至不到45分钟,这一成果在美国MIT国际遗传学机器大赛中获得金奖,将为东北乃至全国的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提供快速、精准的新检测手段,累累战果,来之不易,这些突破,传导到整个社会领域,就是一场掀起狂风的蝴蝶效应。

人,并非生来就拥有特定的人格与理想,能成为什么样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等于追随什么样的人。坚守着创新、个性与勇气的丁辰,帮助学生找到前进的方向,并具体地丰盈着学生们未知的梦想。

■为生命赋能

在学术殿堂外,丁辰也小有名气。

身为民盟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第十五届沈阳市政协委员、民盟沈阳市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丁辰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以青年之目光看家乡之变化,深度参与一次次考察、调研、座谈,积极参政议政,以一份份与时代血肉相连的提案,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

人才梯队建设不够、二三线城市面临人才短板、中小学生心理问题频发、公众场所“救命神器”AED配置不足……这些问题长久地存在,长久地被讨论,陈述容易,消弭困难。但是,再复杂的现实,也会成为丁辰“显微镜”下解剖的标本。

就像在实验室的显微镜下可以观测到生命结构之精妙,把“显微镜”对准一线,民生问题改善的主脉络也清晰显现。

从博士后毕业到回到家乡工作,再到成长为科研骨干教师,丁辰用几年的迅速成长证明了自己回到家乡的选择是正确的,为了更好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丁辰花费了大量时间,研究如何加强沈阳国际高端青年人才的引进与合作。

“城市发展离不开人才推动,我们当下面临着很激烈的人才竞争,很多城市都有完整的人才引进计划,沈阳要想更好振兴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让丁辰有紧迫感的是,每次他到外地参会、调研,人才引进也都是谈及东北时绕不开的话题。

在丁辰看来,引进一流的人才,需要大制度环境的支撑,地方出台相关政策,持续释放人才政策红利,是助力人才“凤还巢”的根本之策。

城市发展,离不开人气,更离不开人心,即便在国际化水准相对较高的一些专业,有些引进后的人才,仍然像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人,如何更好地留下他们,让他们发挥作用,是丁辰进一步求解的课题。

他建议根据学科分布将各人才进行编组,做到识人、知人、会用人,解决人才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出现的“不知道如何转化”“找不到合作伙伴”等问题,从而在加强国际高端青年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发挥人才的积极作用。

政府搭台“筑巢”,企业拓岗“留巢”,人才招引“回巢”,近年来,一系列政策扎实地实施与开展为沈阳人才队伍迎来了暖流、注入了新鲜血液,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选择回到故乡,实现了人才带动科技、科技带动创新、创新带动经济的良性互动。

依靠人才引进战略只能解决一时之需或者应急之需,除了关注人才的引进,丁辰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强化人才的自主培养战略上,不仅如此,他还将落脚点延伸到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生涯教育上,希望通过培训教师队伍、增加资金投入、加强生涯教育联盟等措施,从小积极培育,引领少年逐步成长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生命,是永不止步的探索与突破。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3日凌晨,丹麦对战芬兰的欧洲杯小组赛进行至第42分钟时,丹麦队中场球员埃里克森心脏骤停突然倒地,37秒后,医务人员带着医疗设备冲进场地,其中有一台AED通过电除颤帮助埃里克森找回正常跳动的心脏秩序,在全世界球迷的焦灼瞩目下,埃里克森被医务人员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这场教科书式的救援,令多年来为AED体系建设积极奔走的沈阳市政协委员们颇为感慨。

丁辰调研发现,近年来,各地AED数量不断提升,但仍存在着配置不足、分布不均、公众“不会用”“不敢用”等问题。

“AED在公共场所的投放和配置数量是一个国家公共卫生现代化的标志性指标,沈阳AED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尽管近年来沈阳AED配置数量有了大幅度增加,但对一座拥有百万体量常住人口的副省级城市来说,目前的设备数量仍然不足,人均配置水平仍然不够,设备分布也不够均衡。尤其是近年来,沈阳心源性猝死病例频发,而这类疾病多发生在医院之外的公共场所。这些悲剧也令丁辰开始思考AED配置的紧迫,多番调研之后,丁辰与其他委员们达成共识:AED急救科普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我经常想,如果当时现场有一台AED,结果是不是就不一样了?”

为了提出可行性建议,丁辰前往很多大城市进行调研,与此同时,丁辰也想到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有了AED,人就一定能救回来吗?答案是未必,虽然操作门槛并不高,且相关步骤说明写在设备上,但现实生活中,真正知道如何使用AED施救的人仍是少数。

在丁辰的建议下,应急救护培训走进机关、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企业,线上线下双向培训得到了沈阳市红十字会总会的肯定和推广,越来越多的人在他人遭遇突发疾病时能够坦然伸出援手。

“位卑未敢忘忧国,固执本业,奔走国事,关注民生,是政协委员的使命与职责!”

通常,在科研领域中,创新性想法的出现会被认为是极其可贵的,如何针对科研问题设计最优实验体系和实验方法,是丁辰的职责所在,在履职现场,丁辰也习惯了把“镜头”放大再放大,宏大的议题很容易陷入无解的茫然,但他交织着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开出了一份份解药。

谈到履职,丁辰直言,“忙”成了这几年的关键词,推开生命与生活之门,从解决入托难、上学难,到化解养老难、就医难,再到保障老百姓“菜篮子”“米袋子”,丁辰关注的这些“关键小事”,释放出的是浓浓民生暖意。

■与生命共舞

今年3月,拼多多创始人黄铮宣布辞任,计划投身食品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摸一摸10年后路上的石头;此前,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也正式进军生命科学,成立新公司“百图生科”;无独有偶,今年5月,张一鸣卸任字节跳动CEO,以10年为期,参与到这波科技变革的浪潮之中。科技掌门人们正集体奔赴生命科学的星辰大海。

今天的我们,就生活在智慧头脑创造并守护的世界中间,一切都在向好的一面发展。

人过青年,河流入海,大部分人归于宁静或幻灭,但丁辰的内心仍然暗流汹涌,他对自己要做的事有着坚定的判断,在这艘驶向未来的生命之船上,丁辰一次次发起攻关,探究生命进化之路,享受着求索的过程。迄今为止,他陆续在《Cell Host & Microb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倾其全力致力于推动生命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取得更多突破。

让生命起舞,与生命共舞。

从博士阶段算起,丁辰已从事了10余年的研究,最初对生命的那份热情和敬畏,伴随他度过漫长而快乐的旅程,曾经好奇的问题,不少他已经获得答案,但他并不满足,因为在实验室之外,城市烟火之中,还有更多真相,依旧等待他去探寻。

(作者系沈阳市政协全媒体工作室编辑)

2021-08-31 王晶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1941.html 1 丁辰:与生命共舞 11,94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