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春秋周刊

钱锺书的考题

杨建民

钱锺书与陈寅恪是当今同被誉为学问渊博的两位大师。陈寅恪在学校任职时间久,据他的弟子回忆,曾出过一个“孙行者”上联,要求学子对出下联的题目,引得时人异见纷纷。记录虽有“王引之”“祖冲之”“胡适之”等多个对应答案。

学问渊博、识见不一般的人物,出的题目特殊,可以理解。钱锺书也同样海量阅读,同时有极佳记忆,他也任教数年,不知有无为人注目的考题留下来?近日读书,竟然真见到学人回忆中的钱锺书考题。虽然不是陈寅恪那么显著特殊,不过对于考生来说,还是非同一般的。

上海复旦大学的王水照教授,大学毕业后一段时间,与钱锺书同在文学研究所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钱锺书第一次准备招收研究生,王水照的一位北大同学打算报考,心里不踏实,便托王水照问问钱锺书应该阅读哪些参考书。钱锺书回答:用不着什么准备,准备也没有用。由此看来,题目应该在考验一个人学养根柢的扎实与否。

考试之后,王水照在帮着钱锺书阅卷时,看到了这样一些考题:试卷上抄录了若干首无作者名的诗作,要求辨认出它们是学习唐宋哪些大家的风格;抄录了白居易的一首代表作,要求指出其中有否败笔,为什么是败笔……前一题得把唐宋大家的诗作吃透,广泛阅读是基本,能够体会他们的作品优长,对他们的风格能够辨析,这要求绝不低;第二题有意思,白居易是大家,抄出的又是代表作,可不叫你说它好,而是挑毛病,不仅指出“败笔”,还要说为何是“败笔”。这又考验了学子的鉴赏审美能力,同时打破了一些盲目崇拜名家,不敢碰触名家问题的观念。

据王水照回忆:答卷中居然有人大谈白居易这首代表作的思想特点一二三,艺术成就甲乙丙的。紧张得题目都没看清,并且照着当时一般的套式作答。我们阅读钱锺书才明白,他是最要打破这种“套式”的。

2021-09-02 杨建民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2064.html 1 钱锺书的考题 12,06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