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帅
位于北京南五环边的蒲公英中学,是北京市第一所经政府批准、专门为流动儿童创办的中学,也是一所公益性、非营利性的学校。16年来,蒲公英中学帮助300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圆了求学梦。在这所简朴的学校内,每天都在不断上演着关于爱与责任的故事……
每个孩子都是宝藏
9月4日6时许,北京市大兴区发布暴雨蓝色预警。
位于南五环边上的大兴区西红门镇寿保庄,清晨的热闹比平日来得晚了一些。团河路边,蒲公英中学南门正对面,墙上那句“爱满天下”在雨水冲刷下,颜色更显鲜艳。
校园内,教室的灯已经陆陆续续亮了起来,一些身着校服的少年开始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练声、熟悉歌词,为一周后即将到来的庆祝教师节活动暨开学典礼做着准备。
合唱团老师袁小燕站在学生中间,和着音乐拍打着节拍。今年是她在蒲公英中学工作的第12个年头。
“那时候刚做妈妈不久,学校的孩子都是流动儿童,母爱一下就被激发了出来。”袁小燕回忆起当初进校时说:“那时候学校没有音乐老师,我就想让这里的孩子们也能享受到艺术的熏陶,让他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我们学校一直特别重视艺术教育,让孩子们在心里埋下一颗艺术的种子,这也是我想送给每个孩子可以陪伴一生的礼物。”
随着一个酷酷的女孩走进教室,同学们笑着说:“炸场子的来了。”她叫钿钿(化名),是管乐团的一员,很多人喜欢叫她“打鼓姑娘”。今年6月,她登上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的舞台,在“田埂上的童年——腾讯荷风艺术行动音乐会”上,领衔演绎了一曲《少年中国说》,“燃爆”全场,这也让她在同学们中间又“火”了一把。
“钿钿学习成绩一般,刚来学校的时候总是不太自信。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发现,她的歌声非常好听,只是欠缺韵律感。”袁小燕告诉记者。
2015年在荷风艺术基金会的资助下,蒲公英中学成立了学生管乐团。为了锻炼钿钿的节奏感,老师们鼓励她学习打鼓。“没想到她一上手就收不住了,打鼓激发出来她巨大的潜力和自信。”
此后,钿钿把几乎全部课外时间都用来打鼓,咬着牙练到手磨破,生怕自己的进度落下一点。“只要拿起鼓槌,钿钿的眼神就非常专注和坚毅,一举一动充满了力量感,她的成长让我们非常感动。”袁小燕说:“我们也因此更坚信教育的力量,只要给孩子们充分的空间和认可,每个孩子都是宝藏,他们的潜能都有可能被激发出来。”
如今,在蒲公英中学,学生们拥有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插画、金属画、植物染、书法,还有管乐团、造纸、种植、戏剧……甚至还有老师会演示如何拆卸组装一辆摩托车。
校长郑洪称蒲公英中学是“一群不完美的人领着另一群不完美的人努力走向完美”。记者发现,在这里,成绩不再是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但学生们却更加刻苦学习。虽然入学时基础薄弱,但离开校园时,孩子们往往都超越了曾经的自己。连续8年来,蒲公英中学的学生在毕业后几乎100%继续求学,近80%的学生能够考入普通高中。
“蒲公英”回家了
站在蒲公英中学的讲台上,桑措有时还觉得像做梦一样,她实现了上学时的心愿——回馈蒲公英中学。
2011年,桑措还是这里的初一学生;而10年后,这朵“蒲公英”回家,在这里成为一名教师,去教育更多孩子。
桑措出生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瓦切镇日干村,年幼时父母不幸离世。不久身为家庭支柱的大哥又受了重伤,桑措只能选择休学,从全家六口人的洗衣做饭开始,逐渐承担起了繁重的家务。
“那时候我最羡慕的是其他小孩可以去上学。”虽然不能上学,但蓝天白云下、田间地头边、草原河畔旁,都成了桑措读书的好地方,就这样,桑措度过了6年。
2010年,桑措的人生迎来了转机,她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得到一次来北京短暂学习的机会。
“当时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我和志愿者们在地铁上看到一群穿着蒲公英中学校服的学生。”询问之下,志愿者们觉得这所学校很适合桑措,立马联系了校长郑洪。桑措现在还记得去蒲公英的过程,没有繁杂的手续,郑校长就说了一句话:“送过来吧。”
2011年,初进校园的桑措因为基础差,学习成绩时常是年级倒数。但桑措没想到,她得到的并非批评与嘲笑,而是所有老师和同学的鼓励。老师们主动提出给桑措辅导功课,桑措也积极地请教老师。每到周末,老师们还会带着她去逛公园、看美术展。
在老师和同学们不断地鼓励和陪伴下,桑措逐渐适应了北京的生活,也慢慢有了自信:“原来我也可以有梦想,同龄人能做到的,我只要努力也可以做到。”桑措说,很难描述哪一件事、哪一个人奠定了她的性格底色,但在蒲公英爱满天下的环境里,她长成了自己期待中的模样。
在蒲公英的学生里有这样一句话:“进蒲公英时,我只想做一个好学生,离开蒲公英时,我希望做个好人。”这句话,桑措一直牢记在心。
“我想把在蒲公英学到的一切都教给我的学生们。”桑措说,她在蒲公英学到的最重要的品质是感恩:“那时候无论是帮助我的老师,还是志愿者,从没计较过付出是否会有回报。大家对我的帮助,就像为身处黑暗的我点亮了一盏灯,那一盏灯是我当时唯一的光,我没有理由忘记……”
给孩子们打造四通八达的造梦隧道
段孟宇出生在河南一个小村庄,7岁时终于来到北京和务工的父母团圆。当时的她从不敢想,将来她会去英国上大学、考上哈佛的研究生……“有人说人生不在于起点,而在于转折点,那么蒲公英中学应该是我人生最大的转折点。”段孟宇说。
蒲公英中学不仅是段孟宇人生的转折点,也是许许多多流动儿童的。
蒲公英中学的三年,给了这些流动儿童一个四通八达的造梦隧道,让他们在各式各样的活动中看到了人生的无数种可能。
学校图书馆里,有各种机构捐助的几万册图书,可以自由阅览,也可以借阅;每个月,老师会带着学生们,到美院看徐悲鸿的展览,去音乐厅听德国交响乐,去长城、国家博物馆、科技馆、天文馆、古生物博物馆……每年,还会有来自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的外国志愿者来校交流。
“你的梦想是什么?将来希望从事什么职业?”入学时,面对这样的提问,孩子们总是有些迷茫,答案也是身边最常见的寥寥几种职业。但不知不觉中,他们的答案开始丰富多彩起来:鼓手、翻译家、摄影师、志愿者、插画师、游戏工程师、跑酷选手……
社会事务部负责老师张阳是蒲公英的“新兵”,今年5月份刚刚入职。但谈起学校的点滴,她像老朋友般如数家珍。“学校可能就是有这样的魅力,每个人都会被它感染,快速融入进去。短短的不到4个月的时间,我看到很多老师给予孩子的爱远远超越了老师应该做的,更像是孩子们的家长。”
“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蒲公英学校,本来只是想来做个志愿者,但越了解,就越想为这些孩子们多做些事。”看到学校的招聘信息,张阳毫不犹豫地递了简历,也顺利成为蒲公英的一员。
还有很多人像张阳一样,被蒲公英的故事吸引,为蒲公英的孩子牵挂,最后像蒲公英一样“回家”来到学校。
如今在蒲公英中学,先后有1.5万名志愿者,他们当中有海内外的大学生、老师、艺术家、企业家……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各个行业,拥有不同的专业背景,但他们都在用爱心陪伴着孩子们成长。
在社会各界爱心团体和个人捐赠下,2019年10月19日,北京蒲公英中学新校区顺利落成,学生们也拥有了更加优美舒适的学校环境。前不久,字节跳动旗下的大力教育极课大数据向学校捐赠一套软硬件产品,让务工繁忙的家长们也能随时随地关注孩子成长,老师也能更加轻松读懂学生,精准教学。
“在教育这条路上,我希望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一个都不能少’,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最好的自己。”郑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