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一方面,人们对学校教育有了更多的期待;另外一方面,也有声音强调,如今的教育才真正进入了“拼爹拼妈”时代。“双减”政策的实施,考量着政府,也同样考量着学校和家庭。那么“家庭教育PK学校教育,哪个更重要?”关注这个问题,让我们听听全国政协委员们怎么看?
2020年12月2日至7日,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漫谈群组织了一场有关家庭教育的讨论,来自各行各业的委员们积极参与,就公众关注的系列教育问题进行了讨论。这场讨论,是教育观点的交流交锋交融,也是协商民主的体现。从本期开始,本刊摘选部分内容呈现给读者。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为了加深读者理解的需要,讨论中委员们分别以不同立场作了阐述。但这些观点并不代表委员们在实践中的立场,希望读者可以在不同观点的争鸣中理解教育中不同选择的优劣,从而因材施教、宜情选择。——编者
召集人:丁伟,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原文化部副部长
主持人: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
本期参与讨论委员(按发言时间顺序):
张兴赢: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卫星气象研究所所长
雷鸣强: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社会主义学院院长
倪闽景: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
刘慕仁:全国政协常委,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
王 欢: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史家教育集团校长
张连起: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资深注册会计师
吴尚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期刊协会会长
米 荣: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儿科研究所新生儿内科副主任
张云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联通产品中心总经理
丁元竹: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组督学、教授
叶小文: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学校与家庭 哪方教育作用大
主持人朱永新: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家庭教育正是人生成长历程的开端, 在家庭氛围中学习、阅读、游戏、创造……一个小小的生命慢慢丰盈起来;学校教育是人一生中所受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目标出发,当下是应当进一步加大对学校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应当更加提倡并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和作用?
甲方:家庭教育对孩子影响大
张兴赢委员: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出生起,就和父母在一起,其语言文字学习、心理思想态度、行为举止习惯的养成都受到父母的熏陶和感染,其影响作用是非常大的。但是,有的家长尚没有意识到。做好家庭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是极其重要的,家风、家教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雷鸣强委员:相对而言家庭教育的作用大于学校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有八大优势:是“原发先发”的教育,扎根性强;是“播种打底”的教育,奠基性强;是“行为养成”的教育,生活性强;是“品德涵养”的教育,情感性强;是“因材施教”的教育,针对性强;是“言传身教”的教育,榜样性强;是“关注终身”的教育,连贯性强;是“拾遗补阙”的教育,灵活性强。
刘慕仁常委:家庭教育养成孩子的良好习惯。而良好习惯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有道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实是说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饮食习惯、卫生习惯、作息习惯、运动习惯等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障。健康是人生之本,在孩子成人之前,通过家庭日常生活养成这些良好习惯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幸福。家庭教育奠定孩子的道德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家庭道德是德育的根基。
张连起常委:学校教育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家庭教育侧重于人格的养成。尽管学校教育也有三观的培养造就,但往往抵不住家庭教育的第一影响。
张云勇委员: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更多的是与家庭的自然、人文条件,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知、教养理念、责任、态度和方法等内容有关。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和能力是关键。家庭教育给予孩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为人处世的方法,对孩子情感成长也更有优势。
丁元竹委员:父母的言传身教、待人接物、修养修行对孩子的教育更重要。孩子在早期是通过模仿观察大人来学习的,所以这个阶段家长对孩子非常重要。
张连起常委:太多的例子证明,这个世界的杰出人士之所以杰出,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教育。
雷鸣强委员: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好的影响和坏的影响都很大。所以,当前必须进一步优化。不能太宽,不可太严,宽严适度;不可不爱,不可溺爱,爱要有度;养成为主,认知为辅,不可错位;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不可缺位;支撑学校,尊重学校,不可越位;生活教育,德行熏陶,弥补学校;整合资源,拾遗补阙,因材施教;不可太满,发展留白,孩子自主;自立自强,合作共生,行稳致远;家风建设,劳动立家,学习传家。
乙方:学校教育对孩子影响大
倪闽景委员:家庭教育更多是教养,而非教育。如果父母亲真想教育自己的子女,往往会以失败而告终。家庭的核心是亲子关系,而非多么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古人之所以讲易子而教,就是这个道理。
吴尚之委员:对在校中小学生的教育来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就两者关系而言,应当是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
米荣委员:家庭教育是孩子人格形成、性格培养、心理成长、精神发展的重要起点和基础,是学校教育成功实施的前提和保障;学校教育则由专业人士为孩子提供系统、全面、有计划、有目标的知识体系的学习。从知识系统的构建上来说,学校教育非常重要;从人的全面长远发展来看,个性化的发展需要家庭更多的陪伴引导。
王欢委员:学校教育有以下三个明显优势: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的内容更丰富。学校教育既包含家庭教育中的人格教育,又包括其所不完全具备的专业知识教育;既因材施教促进孩子的个性发展,又满足社会的共性要求,还能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共性特征。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的内容更稳定。学校的教育内容由国家统一制定,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系统性。而家庭教育的内容通常随家长的意志而变化,相较学校教育而言较凌乱、不稳定。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的内容更科学。学校的教育内容有系统的整体框架,会依据不同年龄段进行有序列、有层次的教育,有利于孩子整体发展。而家庭教育相较而言盲目性较大,结构性较差。
倪闽景委员:我们不可能期待所有家庭的父母都是教育专家,如果在校学生的教育依然靠家庭来完成,不仅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学龄儿童的家庭教育,也要学校教育去指导和支撑。现在乡村的中小学生家庭,许多父母都在外打工,孩子的教育和学习主要靠学校。当然学校教育不单是知识传授,还有人格养成,但越来越千人一面的流水线教育,怎能对人格养成提供适宜的养分?学校教育存在问题是事实,这更显得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学校教育千人一面的错误要家庭去承担,这是不负责任的。
米荣委员:是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在学龄期,孩子进入学校,教育由学校全面覆盖,家庭起到辅助作用。
倪闽景委员:目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异化的情况。家庭教育越来越多地承担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过度重视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一个人走不出家庭就不可能有社会性,也不可能为社会作更大贡献。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支持者,而不是学校教育围着家庭教育转。学校教育是育人,是超越家庭的责任和亲情关系的。
叶小文委员:看了大家热烈的讨论,深有感触。如果是确定已在校的学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当然都重要,相辅相成,但若讲哪个更重要?我认为是学校教育,它有很多重要的特点:施教者是专业人员,是有组织的,更有目的、计划性,是制度化的,它的内容有完整性、稳定性、连续性、系统性,有教育目标,有计划等,它的优势有丰富度、稳定性、科学性等。
学校与家庭 哪方教育任务重
主持人朱永新:教育的连续性与阶段性是统一的。教育是复杂的,是因为它充满了不确定性。现在,其实学校和家庭都有些问题,但哪个问题更多、任务更重呢?
甲方:学校任务重
倪闽景委员:我认为学校教育问题更大一些,它担负的责任也理应更大。家庭教育我们当然期待更好一些,但是这不能成为主要因素。也就是说,家庭教育出问题,学校教育有可能弥补。而学校教育出问题,家庭教育是不可能弥补的。
丁元竹委员:社会建设的主体是家庭、社区组织。这些共同体通过成员的参与和治理来处理公共事务。家庭可以维系着一切制度。“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成长,现在的教育只重“成”,不重“长”,显然学校教育问题更多!
张连起常委: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学校学的东西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请思考这说明了什么?
雷鸣强委员: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是孩子发展的四大支柱,要各展其长。问题是现在不同程度存在“家庭越学校之位,学校失家庭之味,社会成了负面学校,自我教育能力不足”的问题。
朱永新常委:从教育史来看,家庭、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等教育的多方,由合至分,由分至合,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方式,共同推进了教育的发展。现代学校制度出现以后,家庭和社会仍然承担着教育的任务,但是由于越来越多的父母参与到生产活动中,有他们自己专门的职业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他们开始“走出”家庭,逐步“淡出”教育的舞台。学校也就顺理成章成为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最重要的教育使命。
叶小文委员:今天的辩题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哪个更重要?而不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哪个可以不要。如果是从哪个更重要,而且对象是已经在校的学生,当然同时也是在家庭的孩子,那么我当然认为是学校教育更重要。很简单,国家每年GDP的4%用在教育上,主要是投到学校教育,如果家庭教育更重要,办那么多学校干什么呢?那就投到家庭里吧。这不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吗?
乙方:家庭任务重
朱永新常委:家庭教育最明显的特征是非正规性,它不可能像学校教育那样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教育内容、作息时间和考试评价。但家庭教育同时又有其独特优势:一是时间上的优势,孩子日常只有6—8个小时在学校,其余更多时间在家里或课外;二是情感上的优势,家庭教育具有用血缘和亲缘关系对子女产生影响的优势,可以利用亲情和父母言行的示范作用,对子女进行教育;三是资源上的优势,家庭教育可以超越学校的时空限制,利用所有的资源,从社会交往到旅行考察,从各种媒体到网络资源等多种途径进行教育。
叶小文委员:你说的那些家庭教育的优势,不是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的证据。只是说,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有不同的功能。两者相辅相成。这种功能有些是可以互相补充的,有些是不可互相取代的,所以要相辅相成。但是如果从重要性来看,还是学校教育更重要。
朱永新常委: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实施影响,使其身心等素质朝着教育者期待的方向发展的过程。相对于其他形式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的正规形态和主导形态,是制度化教育。父母作为儿童的监护人,原本就拥有教育权, 这种源自“教育原始的委托者”身份的教育权,在工业时代才开始更多委托给学校行使。到了信息时代,随着对教育要求的改变,随着学校自身的改变,无论家庭是自愿还是被迫,都将越来越多地进行教育上的选择、参与。
学校与家庭 需携手合育
倪闽景委员:站在孩子角度,好的教育应是协同的教育。在学龄期间的教育,肯定是以学校教育为主,但并不是不要家庭教育了。
张兴赢委员:总之,孩子的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个人能够承担的责任。家庭要配合学校、配合老师,扎扎实实地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是当务之急。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和成长氛围,是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家长应该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更新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观念,提高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同时,家庭教育应该与学校教育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孩子更好地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提高孩子各方面的素质,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得到真正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朱永新常委:同意委员们的意见,通过双方的辩论,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优势,不同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扬长避短。
美国全国受教育者委员会(NCCE)曾先后出版《证据在增多》和《证据继续增多:家长参与可提高学生成就》两本著作,通过对数十项研究的分析,得出了几个非常重要的结论:第一,家校合作较多的教育项目能使学生在各方面表现出色,而没有家校合作项目的学校学生,表现则一般;第二,与家庭、社区保持联系的学校,其学生的表现优于其他学校;第三,与学校保持经常联系的父母,其孩子的成绩一般高于那些家庭背景和能力相当、但缺乏与学校合作的家庭的孩子;第四,当父母对其孩子的教育显示出兴趣,并能对孩子的表现保持高期望时,父母就能够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和成就感;第五,在学校里表现欠佳的学生,一旦其父母参与转化工作,往往进步显著;第六,良好的家校合作能密切师生和亲子之间的关系,从而强化学校教师和父母的权威形象及其对孩子的影响力。
张连起常委:其实,我们的观点是一致的,教育需要系统论的观点。
倪闽景委员:教育的本质,是超越基因的自然取向,形成特有的精神价值。而精神价值的核心,是创造、理性、科学和人文精神。创造、理性、科学和人文精神是需要学校教育来完成的。
朱永新常委:感谢各位委员发表了非常好的意见,家庭教育的意义讲述得淋漓尽致,学校教育的作用分析得十分透彻。其实,两者都重要,这是大部分委员的观点,也是这次辩论的结论。最关键的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携手合作。家校合作共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它有利于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把学校的孤军奋战变为家校携手,家庭的教育力量得以充分发挥。其次,它有利于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学校制度是一种协调校内和校外关系的制度安排。现代学校制度把学校视为一个开放的组织,它不仅关注学校内部的运作过程,而且也重视学校与家庭、社会的互动过程,强调学校利益相关者在制度构建和发展中的作用——家校携手,教育不愁!
(本文根据“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漫谈群”家庭教育七日谈的讨论内容编辑整理,有删节。全部讨论内容将由中国文史出版社结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