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倩
去医院就医看病、到银行办理业务、平日里交通出行,都离不开一部智能手机。对老年群体来说,手机是通信工具,也是“数字鸿沟”——“不会用”“不敢用”“不能用”,一系列的“实操困难”摆在眼前,关键时候只能揣着手机干着急。
近日,山东省济南市政协第36专题“商量”围绕“关爱老年群体,共享智能生活”开展集中商量,观看专题节目后,我感触颇深。智能手机里的“老年商量”,就像是老年群体的“真心话大冒险”:把信息化生活中的难题都说出来,摆到桌面上,政协委员、职能部门、市民代表等共同“把脉开方”,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看到节目里老人们遇到的困境,我也想起不久前的一件小事。月前,母亲去医院就诊,事先我已帮她在网上预约挂号,嘱咐她去分诊台刷下就诊卡,直接去诊室外候诊就行。没想到的是,医院门口查验健康码,母亲不会操作,手里又拎着包、拿着雨伞,结果手忙脚乱中手机摔在了地上,口罩也掉了。好不容易看完病出来,打印化验报告单时又不会操作,只能找小护士帮忙;取药时楼上楼下找错窗口,跑得满头大汗。到家后我问她,“医院不是会发短信告知在几号窗口吗,你咋没看到?”母亲就像做错事的孩子,眼里蓄满委屈的泪水。
除了医院,银行也是老年人遭遇“数字鸿沟”的“重灾区”。我住在某高校家属院,每月20号发工资那几天,总能看到一些老人颤颤巍巍去银行取钱。这些老人宁可拿着存折在柜台前排长队,也不愿意去自动取款机取,就更别说使用开通网银,使用银行App了。
类似的“老年困境”,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面对智能手机难题,年轻人“不耐烦”“没时间”不愿意教;老人也有自尊心,问多了孩子嫌烦,就觉得孩子“指望不上”。我认识一位家政阿姨,每次让儿子教她使用手机软件,都要先给儿子发红包,他高兴时才愿说几句,听了让人心里五味杂陈。
老年人之痛,正是社会问题所在。商量现场,市民杨素芳的“现身说法”:去年冬天,她和老伴去海南旅游,入住宾馆后服务员帮忙叫了个车前往一处景区游玩。结果准备回来时才发现,附近没有公交车,路边也打不到出租车。等了一个多小时,眼看天都黑了,才来了辆出租车把他们送回宾馆。从那以后,杨素芳就下定决心要掌握手机打车软件。后来,济南家庭电视老年大学培训班开到社区,她积极报名参加。在工作人员手把手教学后,杨素芳不仅学会了使用打车软件,还学会了微信支付,并在回家后传授给老伴。当然,也有些老人能够玩转手机,刷抖音、拍视频、看头条等,可在日常操作中也要加以安全防范,迈过“数字鸿沟”的同时,还要越过“数字陷阱”。这就要求手机厂家和软件供应商打造亲情守护模式,应用平台设置过滤板块、诈骗拦截等。
一部智能手机,一头直通数字化时代的晴雨表,一头连接老年群体的获得感,让老年人追得上“数字快车”,也是托底民生服务的重要一环。这次市政协组织集中商量,让我看到了“银发浪潮”的需求和痛点,同时也感受到来自政府和社会帮助老人融入数字社会的创新举措:过去,老年免费公交卡年审需要老人亲自到场,从去年起,济南公交与济南公安、市大数据局进行数据交互和信息验证,实现老年人免审用卡;疫情防疫常态化以来,市卫健委与市大数据局数据对接,老年群体进出医院可以刷身份证或进行登记代替出示健康码,抑或让家人打印纸质健康码使用。
商量现场,有关部门还介绍了未来将利用大数据建立老年人的人脸库,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对就医回访、拿药提醒都可提供智能化服务;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引入无感服务,通过数据共享和人脸识别、掌纹采集等,老年人不到场,家人也能办理业务。这些人性化举措都使人从中感受到了一座城市的温暖。
一部智能手机里的“老年商量”,是与群众商量、为老人分担,也是解码“银发网民”的精神困境。作为政协委员,我呼吁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呵护身边的老年人;同时,子女也要重视父母的需求,多些耐心就会多些温馨,陪伴也是美德。另外,对社会来说,多些换位思考就会多些人文关怀,多措并举让“数字鸿沟”变成“数字红利”,使老年群体切身感受到智能手机并非冰冷的“铁疙瘩”,数字社会也是有温度的。我想,这也是市政协专题“商量”的初心所在。
(作者系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政协委员、济南市政协“商量”特约研究员、山东省政协首批百姓智库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