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昊旻
现代城市往往以“高大上”为美,但高耸的建筑和宽厚水泥路也会使城市丧失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导致河道污染、大雨后水淹成河、地域生态草树难觅踪迹。虽然一些城市污染可以随雨水通过排给水系统流入河流,继而进行人工污水处理,但由此产生的能耗污染、二氧化氯化学试剂污染、污体残渣污染等,又会成为新的污染难题。而看似寻常的下雨,却是大自然用来平衡干湿、调剂温差的天然“洗涤剂”。
古人云,水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意思就是雨水是利万物的,可以让空气更新鲜、道路更洁净、动植物生长更蓬勃。又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也”——水永远是往下流、往下渗的。让雨水自由下流,不仅可以清洗城市,滋润植物,还可以通过低洼泥土继续往下渗透吸附,这样人们取得的地下水,也是清澈甘洌的。但如果让浑浊的雨水不经过泥土过滤而直接通过排水管排入内河,则河水受到污染,形成时下的“城市病”。
当下,城市建设有两大误区:一是水泥硬化面积比例过大,以为唯此城市才干净整洁。但实则雨水洗刷面积过大,渗透入土壤很少,浑浊雨水只能通过下水管排到河流,容易造成二次水体污染。二是城市中仅剩的土壤,为了种植花卉乔木装点风景,往往高于硬化水泥路面,如路中花岛、路岸土坡等。这就使得雨水在从高处向下冲洗的过程中水质变得更脏、更差。但如果按照大自然的规律:应是雨水洗刷城市后往下流至低处土壤,让土壤过滤浑浊雨水自清。而装点城市的绿化乔树要想长得高大葱郁,也应种植在低洼处。
今年以来,我国很多地方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许多城市因下水口来不及排水而导致街道淹沉,市内一片汪洋。造成这一灾难的原因除了极端天气,也和现代城市过多过密、水流系统退减、泄洪力下降有关。原本雨季即使下雨充沛延绵,但雨水能落入自然山川、农田沼泽,原生态地貌能涵水蓄水,缓慢渗透流淌到小谷小溪。现在道路硬化的现代城市不能蓄积雨水,大雨顷刻落入下水道、横冲流入内河,少了缓冲,如何不猛烈?
为此,希望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能遵循和用好雨水的自流自净规律。要做到土壤植物地低而硬化水泥地高,要有意识地在城市边角地带开挖低谷水塘。这样雨水冲洗城市后可自流到植物土壤、低洼水塘,滋养植物并由土壤渗透到地下,既节省资源又绿色环保。
(作者系江苏省张家港市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