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崔吕萍
在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推动金融与制造业协同发展”专题调研组赴山西展开第一站调研之前,围绕金融服务与制造业需求之间当前所处的关系、制造业企业盈利能力与成本、企业真实金融诉求与获满足程度这几个关键背景话题,我们进行了数据分析和观点梳理。
用公开数据算账:
趋稳的资金链
要禁得起各种考验
今年二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开展的全国银行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贷款总体需求指数为70.5%,比上季降低6.9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降低5.2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贷款需求指数为68.7%,比上季降低3.5个百分点,在所有行业分类中降幅最小。
分企业规模看,第二季度大型企业贷款需求指数为59.1%,比上季降低4.6个百分点;中型企业为62.3%,比上季降低4.5个百分点;小微企业为72.3%,比上季降低4.2个百分点。
另外一组数据是,当季资金周转指数为60.3%,比上季下降0.3个百分点,销货款回笼指数为64.4%,比上季提高0.8个百分点,而二季度经营景气指数为59.6%,比上季提高3.3个百分点,这是否能得出当前企业资金周转处于紧平衡态势?
紧平衡也好,货币供需合理也好,眼下趋稳的资金链,要禁得起各种考验。
比如,二季度57.4%的企业家认为原材料购进价格比上季“上升”,40.4%认为“持平”,仅有2.2%的企业家认为自家原材料购进价格是下降的,而31.5%的企业家认为二季度产品销售价格比上季“上升”,那么是不是表明,如果后期企业成本控制压力上升,则将快速带动贷款需求上升?而届时如果金融机构不具备弹性应对措施,则企业资金周转面临考验?
出发前,对于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与金融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我们有这样的观察角度和疑问,希望这些问题,在调研过程中,能得到解答。
破解制造业融资老问题,
金融服务还要再创新
尽管制造业企业总体融资情况有所好转,但据全国工商联经济部副部长罗力介绍,近年来的实地调研发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制造业特别是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的精准性、持续性,以及金融产品的创新性、普惠性与民营企业的预期仍有较大差距。
部分制造业企业反映,有的企业信贷审批周期从以前平均1-3个月被延长到了3个月至半年,过桥资金“倒贷”仍高频出现。银行过度依赖不动产抵押。
金融机构反映,服务科技型企业只能获得贷款利息,与自身承担的巨大风险不匹配。企业的信息数据分散在各个方面,银行想通过整合信息数据为企业做增信服务也无能为力。
此外,银行风险防控、效益考核、层层追责甚至是终身追责,也给基层信贷人员带来较大压力。制造业中小企业信息透明度普遍较低,也难以满足合规要求。大型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的问题又有复发。
破解融资的老问题和新堵点,只能通过进一步创新的方式来解决。罗力表示,增强制造业企业金融服务获得感,既要把国家已出台的好政策抓紧落地,也需要金融和监管部门再向前一步走。如通过大数据手段为企业做精准画像;借鉴浙江金融机构向工商联组织派驻金融指导员,坐班办公,贴近企业解决融资瓶颈问题;用好北京证券交易所组建的契机,也将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
制造业与金融业的盈利反差,
应如何缩小?
“我们长期开展中国企业500强与世界、美国企业500强的对比分析研究工作。我们发现,制造业相对金融业的盈利性,仍然存在明显反差。”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主任郝玉峰这样说。
郝玉峰用2017年-2021年中国500强企业总体收入利润率,与制造业整体企业收入利润率以及银行业收入利润率来做个比较,对比方式是计算5年算术平均值后排名,结果为,500强企业“得分”4.49%,制造业整体企业2.48%,金融业21.26%。
在郝玉峰看来,上述数值至少反映两个问题:第一,中国不缺少好的制造业企业,但中国企业500强利润率水平颇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制造业整体还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第二,中国制造业企业与金融业的协调性还有提升空间,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净资产收益率偏低,资金无论来自银行还是资本市场,积极性都会受影响。
“金融要读懂制造业,创新方式和产品去服务它。”郝玉峰建议:针对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企业重大项目,建议金融与风投协同合作;知识产权、发明专利应列入可抵押资产的行列;制造业企业并购重组或转型,要能顺利对接不同层次的金融服务;绿色改造专项资金要专款专用;要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帮助企业应对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