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菡娟)9月12日,未来科学大奖2021年获奖名单揭晓。来自香港大学的袁国勇、裴伟士获得“生命科学奖”;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杰获得“物质科学奖”;阳明交通大学电子工程学系暨电子研究所终身讲座教授施敏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据介绍,袁国勇、裴伟士凭借他们发现了冠状病毒(SARS-CoV-1)为导致2003年全球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原,以及由动物到人的传染链,为人类应对MERS和COVID-19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贡献摘得“生命科学奖”。
张杰因其通过调控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精确可控的超短脉冲快电子束,并将其应用于实现超高时空分辨高能电子衍射成像和激光核聚变的快点火研究的贡献获得“物质科学奖”。
施敏因其在对金属与半导体间载流子互传的理论认知作出的贡献,促成了过去50年中按“摩尔定律”速率建造的各代集成电路中如何形成欧姆和肖特基接触的关键技术取得的成就荣膺“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据介绍,将于11月16-21日举行的未来科学大奖周也非常值得期待:将以未来科学艺术展的开幕式拉开2021未来科学大奖周的序幕,希望通过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让大众体验和感受科学创新与艺术创作的魅力;与知名高校合作举办获奖人学术报告会;15场涵盖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天文、数学、化学与化学材料等领域的科学峰会,邀请60位世界知名科学家分享前沿科学成果,共同探讨学术创新;青少年对话获奖人以及颁奖典礼也将回归线下举办。
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2016年,是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未来科学大奖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奖励在中国做出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奖项以定向邀约方式提名,并由优秀科学家组成科学委员会专业评审,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则,保持评奖的独立性。
未来科学大奖目前设置“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每个奖项奖金约650万元人民币(等额100万美元)。奖金来源于12位公共声誉优良、社会贡献突出且深度认同科学价值的行业领军人物的捐赠。未来科学大奖对获奖者的国籍不作限制,只要求其工作产生巨大国际影响;具有原创性、长期重要性或经过了时间考验;并主要在中国完成。
2016年至今,未来科学大奖共评选出24位获奖者,获得了科学和社会领域的广泛认可。他们均是来自生命科学、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等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极具成就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