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荣雄
“岛中风景明如画,池上鸥飞甚款徐”,福建省古田县因新中国成立初期兴建古田溪水电站造就了美丽的翠屏湖,也因当年移民的重大奉献而成为闻名全国的重点库区。2019年7月,我带着福建省政协主席崔玉英关于“要带着感情做好济困帮扶工作,衔接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嘱托,开启了到古田挂职副县长的历程,有幸参与了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的探索实践。
探索,孝老食堂引爆乡村振兴暖色风尚
初到古田,我分管民政、人社、民宗、残联等民生类工作,在走村串户调研和阅览县政协转来的委员“社情民意”信息时发现,山下山上近300个建制村,基础条件不同,对党委政府多办实事的呼声很高,而点多面长财政资金有限,项目不好策划;同时,广大农村群众对吃、住、行、医、娱以及精神关怀、急难救助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充满了期盼。然而,从哪方面切入,才能起到提纲挈领作用,却是难题。寻求一种能“以一治多”的载体显得急迫而必要。
如今,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经商上学,绝大部分老人为了减轻下一代负担,选择留守山村。如何给他们提供生活和急难救助成为迫切之需?经过反复调研,我认为解决“吃好饭”问题是改善乡村民生服务的很好切入口,因为一头衔接脱贫攻坚的养老兜底、返贫防范和生活救助,一头撬动乡村振兴的乡风文明建设,也让子女安心创业奋斗,轻装上阵。
回福建省政协机汇报时,我的这个思路得到了相关领导的肯定和支持,随后又得到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认可。于是,2020年,我开始试点建设互助孝老食堂。
吉巷乡崎坑村,公路弯弯曲曲,从县城到村里行车要2个多小时,全村户籍人口656人,现有常住人口50多人,基本是一人一栋老屋,都是清一色留守老人。自从县里推动办起了“互助孝老食堂”后,全村老人得以聚在一起用餐。94岁的张春发老人说,食堂让他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利洋村有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原来每个月轮流在孩子家用餐。有了食堂后,老人主动要求加入,这样一家人就不用为了相互适应而频繁调整作息了。在桃溪村,自从食堂开了后,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经常在这里“蹲点”,每天都是直到打烊才离开。因为她不仅可以在这里就餐,还可以和其他“老伙伴”们聊聊家常。薛后村把食堂办成了集养老和种养叠加的自助综合体,食堂之外又建立农场,构建微循环,基本可以自给自足,食物富余还捐赠邻近村食堂。
推广,建设更规范、服务更完善
互助孝老食堂的成功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2020年9月,省市县三级委员联合组织对农村养老进行协商调研,认为“举办互助孝老食堂深受群众欢迎,聚焦‘办好办久’是关键”,县委县政府充分采纳了委员意见,由我负责进一步推进办好办实。
群众的期盼、委员的希望,就是我的使命。在福建省政协相关专门委员会的帮助下,我的工作得到了省民政厅等部门的指导和支持,目标和路径也更加明确。
首先是解决承办主体和基本建设资金问题。明确由村党支部承办,由县财政投入开办费,并将运营费与人头挂钩给予补助。创新开发养老护理乡村公益性岗位,配备食堂服务人员,确保有人管事,责任到人。
运营管理上,建立四项制度。一是探索建立分级分类、梯度价格体系,收费由村民代表大会决定。二是规范财务收支。制定下发《收支管理实施细则》,明确会计科目设置、核算以及财务公开规定。三是建立食品管理制度和食品留样、抽检制度,推行人身意外险。四是注重考评提升,出台5个等级的食堂评定标准,每半年评估1次,将慈善资金的投放与食堂服务质量挂钩。
提高服务品质上,引入“四类资源”。一是引入慈善资源。成立了孝老爱心促进会,推行时间银行工作机制,设立基金作为存储爱心和兑换的载体,政府以福利中心等养老设施的空间换取志愿服务时间和爱心资金。二是引入专业化服务资源。开展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将居家养老服务由城区扩大至全县,把养老院床位“搬”到农村里。三是引入康养资源。食堂配建村卫生保健室建设,落实医养结合。四是引入精神文化资源。开展中小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食堂”共建活动。
经过一年探索提升,确立了“政府搭台、村居承办、居民互助、个人自愿、梯度收费、社会参与”的运营模式和“运营标准化、互助社会化、孝老常态化”长效运作机制。
共识,走一条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互助孝老食堂创始于古田,随后开始在福建省全面推广。目前,宁德全市有200多个食堂,仅古田县就已有近80个。如今在宁德,很多地方不比建“祠堂”而比办“食堂”,互助孝老蔚然成风。2021年6月,崔玉英主席来古田调研时充分肯定了互助孝老食堂建设,指出这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下党乡亲回信所希望的“走一条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的精彩一笔,要扎实推动。
短短一年多,互助孝老食堂能够被迅速推广,并获得社会肯定,得益于互助精神和孝老文化的有机融合。互助孝老食堂在村落共同体中体现为基于血缘和地缘关系的互助共济精神,这是互助孝老食堂得以组建的原始性社会资本。其蕴含着深刻的儒家文化关于家与孝的人伦关系内核,使得天然存在差序格局的乡村熟人社会便于传承“富之,教之”“见老者,敬之”此类传统的道德规范。在人口老龄化时代命题下,食堂地位在农村日益凸显,产生了人们心意相感、信义相守的教化作用。
互助孝老食堂具有保障和发展的功能特征,是新时代党联系群众的好途径。食堂具有养老、济困的经济功能,通过满足农村老人“做饭难、吃饭愁”这一基本家庭经济生活功能,作为一种嵌入在乡土社会特定结构和文化中的组织,起到替代家人履行责任的作用。食堂成为农村社会网络的中心,不仅维系村内现有老人和村民,还连接着在外子女和乡贤,一些邻里事务在“茶余饭后”得到沟通协调,增进村社群感情联络,在孝道文化的感召下,有利于实现社会团结。
互助孝老食堂还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社会权利和机会不平等的治理实践。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乡村社会治理实践来讲,食堂不仅实现“温饱”在食堂,而且将慈善资金等反向对接至农村,在县域内实现时间银行通存通兑,激活慈善力量,促进三次分配落地见效,更加丰富了乡村振兴的元素内涵。由于采用制度化的互助方式形成国家支持、集体共担的互济互惠机制,实现了农村社会生活的现代升级。因此,互助孝老食堂诠释了新时代山区老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的乡村建设的治理逻辑。
(作者系福建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