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慈善周刊

山村敬老院有个“大当家”

李银江为老人洗脚。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郭帅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桂五镇敬老院院长李银江在敬老院工作了35年,从“小李”变成了“老李”。2017年退休后,他依然坚守在岗位上,把敬老院里的老人们当作自己的父母,为他们养老送终。“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见证了他爱老敬老的初心和坚守。他说,他要让所有的老人在敬老院感觉到有家的温暖。

“最看不得别人有困难”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桂五镇上,一排白墙灰瓦的小洋房,在绿树掩映中格外显眼。略微掉漆的门框彰显出岁月的痕迹,门前灰青色水泥路上,留下了几代人的足迹,也见证着一个个敬老爱老的感人故事。

桂五镇敬老院宽敞的院子里,修剪整齐的苗圃、青翠碧绿的菜园、清澈见底的池塘……老人们趁着中午阳光正好,在院子里三五成群地聊着天、晒太阳。一棵枝叶阔大的芭蕉树下,几位老人身着白色练功服打着太极。

这棵芭蕉树,还是李银江多年以前种下的,如今早已枝叶繁茂,正如这所欣欣向荣的敬老院。在敬老院“大当家”的位置上,李银江已经做了整整35年,这里也从最初的7位老人,增加到现在的200余位,老人们从不了解不愿来到争着来盼着来。虽然白发早已爬满李银江的发梢,但老人们还总是习惯叫他一声“小李”。

李银江总是和别人这样介绍自己:敬老院里老人们的“儿子”,乡村孤儿的“爸爸”,流浪乞讨人员的“家里人”。这些年,他先后为近百位五保老人送终,让60余位流浪乞讨人员回到了亲人的身边,帮助近20位有困难的残疾人掌握了谋生技能,还资助了20余位孤儿。在桂五镇,很多人家里都有张李银江的民情联系卡,“印了有2万多张了,最看不得别人有困难。”这些年,他几乎没有分内分外、上班下班的概念,手机24小时开机,谁有困难随时都可以找他。

很多人感动于李银江的坚守,也有些人不理解他的选择。其实别说其他人,就连李银江自己再回首来时路,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自己竟已从事养老事业半辈子的时间。“刚接到筹建敬老院任务时,我才29岁,那时候心里确实打退堂鼓,觉得自己那么年轻就和老人们打交道太过枯燥。”李银江说。

李银江的心事马上被父亲看穿。“我的父亲是个孤儿,从小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他告诉我,这是替他回报乡亲们恩情的好机会,况且我是一名党员,就应该服从组织安排,在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李银江说,父亲虽没什么文化,但那天那番话,却让他受用终生。

“以后,我就是你们的儿子”

1986年,李银江正式转换身份,从村支部书记变为桂五镇敬老院院长。“政府只交给我4.2亩荒地,地面上一块砖一片瓦都没有。”李银江就拉上队伍,找石头、运沙子,吃住都在工地,90天的时间,在杂草丛生、崎岖不平的4.2亩丘陵荒地上,一座拥有12间平房的敬老院平地而起。

然而,敬老院建起来了,却没有一个老人来入住。李银江便一家家登门拜访,了解老人们的担忧和顾虑。“老人们最怕的是将来院长换人了,没人为他们养老送终。”李银江承诺老人们,“以后,我就是你们的儿子,只要你们有需要,我就哪都不去,就在养老院。”就这样,7位老人成了敬老院的首批住户。从此,为老人擦洗身体、端屎端尿成了李银江的日常工作。

在农村,为老人送终尽孝是一件天大的事。五保户李奇山是桂五镇敬老院第一个离世的老人,李银江叫来妻子和自己一起搭建灵堂、戴黑纱、守灵送葬,“该有的一点都不差。”李银江的老父亲知道后,心里很不舒坦,父母尚在,儿子却为他人戴孝守灵。很长一段时间,父母不能理解李银江的做法。“让父母伤心,我心里也不舒服,但这是我该做的。这些老人无儿无女,我不为他们养老送终,谁为他们送终?”

“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你所做的事是真心真意还是虚心假意,他们一看就明白,看着那么多老人对我那么感谢,父母也慢慢开始理解,我也就越来越有干劲儿。”李银江说。

经过多年的发展,敬老院也由小变大,占地面积扩大了10余倍。看着这家乡镇敬老院越办越好,周边的孤寡老人纷纷主动加入大家庭。虽然敬老院里有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但很多老人的护理工作,李银江还是习惯亲力亲为,“这么多年,我们早已是父子母子情,照顾他们,习惯了。”

越来越年轻时髦的“敬老院”

过几天就是重阳节了,每年这个时候,李银江习惯到敬老院的追思堂给故去的老人们擦擦遗像,和他们诉说自己的思念之情。老人们把他当作儿子,而他心里也早已把他们认作没有血缘关系的父母。

走到一位老人的遗像前,他不禁泪眼婆娑,这是与他相伴30多年的“陈妈妈”,也是从敬老院建院第一天就进来的五保老人之一。她一辈子无儿无女,把李银江当成亲儿子。

“与其说是我在陪他们变老,不如说我们在相互陪伴,这些年,他们也给了我很多的温暖。”李银江至今还记得陈妈妈递给他的那根雪糕。

李银江记得,那年夏天格外热,有天中午趁人没注意,陈妈妈独自一人出去,用5元钱买了根雪糕。因为她行动不便,天气又热,回来时,雪糕已经化了不少,弄得满手都是。她双手捧在李银江面前说:“儿啊,快吃了,我洗过手的。”李银江说,他捧着陈妈妈的手,吃完了世上最甜的一根雪糕。没承想,几天后,陈妈妈就永远地走了。李银江披麻戴孝为老人家办了一场体面的丧事,在墓地失声痛哭,长跪不起。

这样的生离死别,李银江在35年间经历了将近百次。“每次出差在外,最让我放心不下的就是敬老院的老人们,特别是失能老人,只有跟他们在一起,我才安心。”李银江说,“送走的老人多了,晚上最害怕电话铃响,电话一响我就提心吊胆,十有八九又是老人出事了。”

很长一段时间,李银江最大的愿望就是敬老院也能有个卫生室,“老人突发病多,就近就医太有必要了。”李银江不记得向县卫生局、桂五镇镇政府递交了多少份报告申请,最终敬老院终于有了自己的卫生室。“吃药、输液都不用去镇上了,方便多了。”李银江高兴地说。

“让每个来到敬老院的老人都能老有所养,享受天伦之乐。”这是29岁的李银江向敬老院最初的7位老人许下的诺言。如今虽已两鬓斑白,但李银江说,这依然是他的初心,并且因为这个承诺,他有使不完的干劲儿。

为了让老人在敬老院感受到家的温暖,李银江这些年创新出不少“金点子”:通过民主选举,成立桂五敬老院老人自治委员会,院内大小事务一律上“院委会”,交给老人自己管,李银江只负责总体把关;敬老院的老人大多在农村劳动惯了,有着深厚的土地情节,李银江便兴办“农疗园”,开发出菜地、粮田,老人劳动全凭自愿,并按工分算账,每位老人凭着自己的劳动都成了“万元户”;敬老院的老人多是五保老人,他们内心渴望有个老伴,李银江还主动当起“月老”,在李银江的撮合下,多位老人步入婚姻,敬老院里的夫妻房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2017年3月,李银江到了退休的年纪,他舍不得这些老人们,申请继续工作。为了方便照顾老人,他和妻子干脆把家搬到了敬老院,他专职当敬老院长,妻子则成了一名志愿者。同一年,李银江当选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代表。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李银江把自己和老人们的故事带上全国两会,倡导全社会重视养老事业,传承中华美德。每次从北京回来,老人们总是围着他问这问那,还有位90多岁的老人因为受他的影响,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虽然李银江和老人们都在一天天变老,但敬老院似乎却越来越年轻“时髦”,似花园又似宾馆,能在里面养老,成了让人羡慕的事。这些年,敬老院建起了500平方米的镇老年人活动中心,购置了县里都稀罕的高清播放设备,“现在村里的老人能看上南京正在放的电影,同步享受文化生活。”

“很难说是我离不开这些老人,还是老人们离不开我,我们互相需要吧。”李银江说,他对敬老院的未来还有很多规划,但不急,因为他要在此奉献一生。“到时候干不动了,我就带一个新的团队,让小年轻的来做院长,我来给他出谋献策,继续做个志愿者,为老人们做好服务。”

2021-10-12 郭帅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13597.html 1 山村敬老院有个“大当家” 13,597 /enpproperty-->